前世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反映米**人从越南回来的情况,以此造成了兰博命运的悲惨和悲剧性。
在他同小镇警长布莱恩的冲突中,致使他这位越战“英雄”成为了“反英雄”,即成了米国(哪怕是一个小镇上的)社会秩序的破坏者。
他与小镇警长的冲突在一开始也实在是一种巧遇的偶然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于警长布莱恩个人品质的恶劣性。
然而,有一点是必然的;兰博作为越战英雄充其量只有在越南战场上的价值,而这场以失败告终的战争本身又是侵略性的与非正义的,它遭到了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的反对。
这样的“英雄”与其幸存归国,倒不如战死沙场为好!兰博归国而无家可归,备遭冷遇,来到小镇而受警长凌辱与无理拘捕,他的满腔怨愤终于化为疯狂的反抗与报复。
这一点从电影后期是及其明显,作为“越战”英雄,原本是国家战争意志直接造就的结果,现在这个愤怒的英雄调转枪口向小镇警长开火,向这个国家开火了!
然而,正是在兰博成为“逼上梁山”的“反英雄”时,才真正赢得了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兰博把他在特种部队受训而得的部过硬看家本领统统施展出来,把警长一帮人打得落花流水……
电影继续,兰博在四面为敌的情况下,最后被一发火箭的逼得不得不跳入废弃的矿洞中逃命,经历了一番挣扎才从矿洞的另一个出口逃了出来。
逃出升天的兰博,终于不在沉默,抢了一辆来援的开车,然后开着卡车撞飞拦路的警车,一溜烟的开进了假日小镇,开始了对警察局的报复。
当兰博以势不可挡的冲破层层封锁一路杀进警局即将把警长击毙的时候,老上级上校崔普曼出现在了他背后,阻止想要强杀警长的兰博道:“兰博,别开枪,听我说,你就算杀了他也跑不了,放下武器。”
一脸凶狠的兰博,看着被包围大家警察局,他神情紧张无比,恐怕要是受点刺激,他整个人就会失控一样。
“我会命令直接升送你回布兰登堡……”
嘭!
没等崔普曼说完,警察局对面楼顶狙击手朝着这里射了一枪,也许是因为黑暗的缘故,没有打中兰博,但这差点让兰博暴走,毕竟他此刻神经非常紧张,就好像是一个快要被引爆的炸药桶。
崔普曼见此,立马走到窗口边,大声喊道:“停火,可恩,叫他们不要开枪。”
那外那个负责人立马喊道:“都停火,停火。”
而处于紧张状态的兰博却是翻出警察局里的枪支,拿在手中,一副想要和外面警察开火的架势。
“结束了,兰博,结束了……”
崔普曼的话,引发兰博的极大委屈,一直维持着硬汉形象的他崩溃了,在一阵歇斯底里的发泄怒骂之后,他居然哭了,在越南战场上他都没有哭,更没有因为被抓博,而低头,现在居然哭了!
兰博向他这惟一的亲人倾吐心迹时,悲苦的眼泪从这位硬汉子双眼里落了下来,赢得了现场观众对这一悲剧人物的巨大怜惜与同情。
这是对米国白宫与五角大楼的决策人当年对越战的侵略政策与战争政策之罪恶的血泪的控诉,而兰博正是成了这场罪恶的战争的牺牲品他作为替罪羊终于被米国社会抛弃了。
然而,这决不是他个人品质的过错,而是当时社会和那些黑心的政客造成了他的悲剧下场。
林云在这里,其实已经和原剧不同了,他在写剧本的时候,就联想起前世有关网络上的一些传言,然后结合当今米国的国情,才编写出如此催人泪下的镜头。
最后的几分钟,通过兰博来批判越战给米国带来的伤痛,《第一滴血》它的反战思想与对米国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抨击!只要有心的人,都能从中体会出来。
这种铁血流血不流泪的硬汉,却在崔普曼面前哭的像个孩子似的,那种对社会的抱怨以及对自身的迷惘,还有对阵亡战友的怀念,深深感动了现场所有观众。
待到电影结束后,一群观众还沉浸在那种说不出来的悲伤情绪之中,人人脸上都没了笑容。
很快,《第一滴血》就开始引起米国风暴,甚至还引起米国一些反战人士在白宫外面抗议,造成的后果就是米国白宫发言人,站出来澄清和反思越战给当今米国带来的灾难。
对于《第一滴血》在米国引起的风暴,林云是不知道,因为他在首映礼后就回到港岛,准备《最佳拍档》拜神仪式了。
林云新片拜神开机仪式,这消息一传出来,早就有记者来当现场,把整个拜神现场围的水泄不通。
拜神仪式很快就结束,然后林云在记者纠缠下,回到了记着一些有关新片的问题,当然,透露的不会太多。
记者除了问有关新片的事情,还有《第一滴血》在米国引起风暴的事情,这一点林云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