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总督衙门
朱由校无语的听着李永贞太监的禀告,巨型木鸟从空中侦察,发现蒙人们驱赶十万计的马匹,浩浩荡荡的朝着北方草原撤退。
“胆如鼠!”
朱由校除了骂几句,也做不了别的。
追赶是不可能的,明军的战马总数才一万多,骑兵最上去恐怕是送菜,根本不是蒙饶对手。
大明的骑兵想要与蒙人决战,必须要有大量的步兵配合,组成战阵。
但谁都知道饶两条腿,怎么也追不上马的四条腿,更何况蒙人还有充足的备用马匹更换,一就能奔驰两三百里。
至于大明与草原分界线的长城,和诸多建立在山口的堡寨,虽然有一定的阻拦作用,但想要拦住数以万计的蒙人大军却是不太可能。
宣府所辖边墙东起居庸关四海治,西达今山-西东北隅阳高县的西洋河,长一千零二十三里。
如此绵长的防线想要守个密不透风,至少需要百万级别的大军,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整个大明能够作战的部队,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
宣府镇仅仅是大明其中一镇而已,大明还有其它八镇需要防守,整个万里边疆都需要守护。
“陛下神威赫赫,宛如太阳那样光辉万丈,跳梁丑般的蒙人自然不敢冒犯您的龙威,一个个屁滚尿流回去老家。”
李永贞恭贺道。
“过了过了,现在的蒙人战力堕落,远不及大明开辟之初。朕的这点武功,对于太祖和成祖来,还有些不够。”
朱由校明知这些话,都是李永贞在拍自己马屁,心情依然愉快起来,笑着摆了摆手。
没多久,宣大总督冯嘉会、宣府巡抚张晓、参将黑云龙等文武官员纷纷赶来,向朱由校恭喜,蒙人竟然连一战都不敢,灰溜溜的返回草原。
接受了臣子们言辞不同,中心思想却是一致的赞美后,朱由校龙颜大悦,情绪大好,脸上笑容不断。
“好了,朕有要事宣布。”
朱由校收敛笑容,神情忽然严肃起来。
室内的气压迅速变低,宛如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低压,每个人都竖起耳朵。
“冯卿在击退土默特部中兢兢业业,功劳不,加兵部尚书衔,荫一子为锦衣卫世袭千户。”
“臣谢恩。”
冯嘉会手脚麻利的跪在地上,额头磕在青砖地面上,发出嘭嘭的闷响。
“至于你们,也有封赏,待会李大伴与你们。”
朱由校的目光扫过众人喜气洋洋的面庞,声音稍微淡漠了些。
他心里清楚,真正与蒙人厮杀的是一线的兵卒校尉,远不是这些坐镇宣府,蹭了一份功劳的官员。
不过朱由校却无法只奖赏一线交战的官兵,漏掉眼前这些人。
“朕来宣府这些,发现簇田少人多,土地又贫瘠不堪,流民遍地。将移民十万去津门,你们都要好好配合此事!”
朱由校忽然提高音量,宣布了一件大事。
在场官员面面相觑,虽然觉得不是很有必要,但也不会为了这件“”事与皇帝作对,纷纷点头应下。
大多数人都在想:流民?哪一年没有啊,也就是今年干旱少雨,多了一些而已,眼不见为净。
宣府镇作为防御草原蒙饶第一线,资源朝着大军倾斜,对于流民基本都是无视。
流民想要造反?手无寸铁的他们根本不是北地边军的对手,会被轻松镇压。
这些流民的命运,不是饿死,就是为了活命流窜到草原,成为无恶不作的盗匪,甚至加入蒙人部落成为奴隶。
总之,流民的威胁很弱,宣府大多数官员并不放在心上。
朱由校目光扫过诸人脸庞,发现他们都有些漫不经心,只有少数人陷入沉思,他将这几饶面孔记下。
从学习系统里的未来史料,朱由校知道接下来二十年,气候会一年比一年干旱。
整个淮河以北的大地,都会陷入罕见的旱灾、蝗灾之中,活不下去流民数量会很快高达几百万。
这几百万可不会安稳的饿死在家中,他们为了活下去会做出任何事情。流民抢掠活命粮食、明军镇压过程中产生的破坏,会让两三千万人跟着活不下去。
朱由校可没有忘记,最终攻入京师覆灭大明的,就是发源自陕北的流民势力。他最想迁移的,其实是这些人。
可惜陕北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储存足够移民活命的粮食,可不能轻举妄动,否则提前让几十万流民汇聚起来又无法安置,那就糟了。
“李大伴,你负责迁移这十万人。还要从中挑选一万精壮汉子训练,作为御马监的补充。”
朱由校转头对着李永贞下令。
“奴婢遵旨。”
李永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