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高衙内新传 > 第十三部 燕云(下) 第二章
    国两制,在现代人听来早已是家常便饭,以至于大多意识到这个政治策略所包含的绝大智慧和魄力,在意识形态仍旧僵化的时代能提出这样的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理念,并且能最终实现,那是何等的政治家层次?

    而高强现在所处的又是怎样的时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几句话从几千年前就深深刻在华夏的政治血统,一统江山从来都是所有当政者不二的政治追求,就连历史上出身女真族的金海陵王完颜亮,都能吟出“万里车书已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这样的诗句来,更遑论一生浸淫于儒家经典的宗泽了!这位宗爷爷的脑里,怎么就能蹦出这样的念头来呢?

    有同样疑问的不止高强一人,陈规便莫名惊诧:“宗承旨何出此言?若以屯田权谋计则可,与之约为永业则非,若是政令不能整齐,如何称得上是大宋民?倘若我等出兵辽东,费了偌大心力,到头来只得一群化外之民,岂非愧煞?”

    宗泽微笑,摇头:“昔姜望治齐,五月而返报,周公旦问何其速也?太公对曰,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其后,周公之伯禽封鲁,三年而后返报,周公旦问何其缓也?对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故迟。周公闻言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为政平易近民,民其归之。”

    这一段古拽下来,陈规和赵良嗣都是恍然大悟。正要赞叹。转眼看见一旁高强臭脸一张,陈规和他也是熟稔了,知道衙内尽有许多才能。惟独这古经典上不大来得,尤其对于儒家最喜欢的引经据典深恶痛绝,忙笑道:“相公敢是尚未明了宗承旨之意?此典出于史记,说的是为政之道,在于因俗导民,近民为先。宗承旨用此典,说地是施政之要,须得体察民情,不可固持我见。用在这辽东事上,便是须得体谅辽民习于辽政已久,先务安集其人,以收其心,而后因势而用之。方是守牧之道。”

    原来如此,道理说透了就成,干吗非得拉一个古人来作靠山么……高强心里嘀咕,嘴上也不服软。点头道:“宗承旨言下之意,据我看来。亦只是四个字:以人为本。可说地是?”

    “好!以人为本,说的好!”几人一同鼓掌而笑,高强亦笑,暗地里抹一把汗,幸亏忍住了口,不然一不留神要说出和谐社会来了……

    然而尽管心里烦,他也不得不承认,象宗泽这样事事都能从历史典籍拉出关系来的说法,才更容易被这时代地人所接受,更何况现在所讨论的这件事,甚至要超出辽东数百万百姓的未来,要知道,被他们定为头等战略目标的燕云,是一个经济更发达,民族成分也更复杂的地区,要想收复燕云,哪里是单单一个军事问题?势必要整备出完善的一套策略,并做好相应地人员、物资等等准备才行,而眼下,他们才刚刚为这个策略定了一个基调而已。

    收复燕云这样的大工程,当然是千头万绪,要靠一两个人的脑袋去想的话,电脑也要想爆了。好在高强身为上位者,主要的责任就是定调,剩下的具体工作,自有那日渐承担重任的参议司众人来操心。嘱咐宗泽要早日组织手下制定相关政策,厘清所需的物资和人手之后,高强便很不负责任地对这件事甩手不管,而关注其眼下地急务来:

    “既然苏复二州指日可下,咱们也定了屯田的法,就该及早着手,趁着这二州土地收复之后,百废待兴之时,却好措手,元则兄可愿走上这一遭?”

    陈规既然是提出方略之人,对于这执行层面也是责无旁贷,当即慨然允诺。高强甚喜,便命他速去挑选得力人手,随同下一批赴辽东参战的军将一同登船前往。——原本设定的计划,在取得苏复二州之后,就该当派兵增援花荣,反正现在女真起兵,辽国大乱,就算被契丹人知道了宋军进入辽东,仗着郭药师这面大旗作挡箭牌,只消来个死不承认,谅来那契丹也无可奈何。

    古时消息传递甚慢,即便高强早在七年前就着手建立通讯地网络,等到花荣收取苏复二州的消息传来,也已经是本年月下旬了。好在时近深秋,海风不起,船行倒还便捷安,陈规得讯当即率领麾下一百三十三名随员登船,同船者更有武松所辖地黑风营五千之众,并许多军需粮草等物。

    那辽国苏州便是如今大连之地,距离大宋登州只隔了一道海峡,当真是寸板可渡,大船顺风行来不过大半日而已,比起以前要溯海岸北行数百里,到盖州方能下船,又强似许多。陈规和武松、鲁智深等人在船只宿了一夜,次日天明不久,便见到了彼岸前来接引的船只。

    待船近岸,那水师正将李俊先就叫一声好:“此地好一处良港,水深崖高,风平浪静,难为花统领如何选来!”

    陈规亦四下望,闻言笑道:“李观察,花统领刚占了这辽国苏州不过个多月,如何能知地理水情?这是枢密相公早早命人堪定之地,唐时名为都里镇,至辽时沿用其名,相公已定了个新名字,唤作旅顺。”

    武松亦在一旁了望,听得陈规这般说,道是高强给这里改了名字,讶道:“既有旧名,何必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