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郭药师已经上表请求内附,辽国这里的外交障碍也是辽东的真正内附,仍旧是一件相当麻烦的大事,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比收复燕云更麻烦。
麻烦在哪里?就麻烦在这一海之隔上。莫要小看了这区区百十里的海峡,就是这一道水,意味着两地之间交流的成本大大增加,民间交往的难度比前倍增,相对来说,登莱与辽东之间的民风民俗、经济发展程度等等方面,相距也就甚远。不象燕云和河北之间,在宋辽百年和平的日里,两地之间过一条界河就能往来,只须守边士卒稍有懈怠,那民间的交往就和互相串门差不多了,譬如高强手下的李应,作这门生意便得心应手,往来南北之间几乎都没出过什么岔。
虽说辽东的高级将领,有相当部分都是高强派过去的,另外如大 、郭药师等当地将领,也是较为倾向于归降大宋,寻个有利的靠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无条件地俯首称臣,任凭大宋朝的武官员摆弄。正相反,在这些从辽东多年的乱局脱颖而出,掌握了权力和民众的将领身上,无论是辽东人还是原人,都体现出了乱世豪强的某些特质,说桀骜不逊或许有些过头,但是万万不会象原大宋的武将那样,甘心对于寻常儒生出身的大臣听命效力。
正因为深知这一点,高强此时才会如此光火。因为在商议要如何接收新收服的这片辽东土地时,竟然有些大臣以为这是又一个功业唾手可得地大好机会,在那里大放厥词,说什么辽东既然心向原王化,便可以王化服之,须得如大宋朝武定制,于各处设立州县,释郭药师等兵权,招还原安享太平云云。
听了这等言论。高强气得只想骂娘,要是真让你们这么搞,恐怕连花荣都得被逼反了,他就算不想反。也架不住下面的人情汹涌啊,岂不闻陈桥兵变事?那里都是一些在人吃人的环境搏杀出来的骄兵悍将,你想要用什么王化去羁 他,让他老老实实交出手的权力。那不是在做梦嘛!
好在大宋朝纵然无人,却也不是个个都如此~| 使过北朝两次的人,闻言便出来驳斥。说道辽东虽请内附,然其地远国而近北虏,百姓亦是番汉杂处。民情不一。不可骤行国州县法。其实大宋朝对于这类新附之地也有成法可循。在西北推行了近百年的蕃部治理法,便业已证明是卓有成效。在历史上甚至培养出了象李显忠这样忠心不二,万里归朝的番官将领,足为明证。
官场向来是守成易,破旧难,既然梦得说道有成法可依,众大臣一见这办法却好,就算是搞出事来,那也不是自己负责了,何乐而不为?当即翻出西北路治理蕃部的往来书卷法令,拉拉杂杂弄出一大堆所谓地“故事”来,从番官官职设置,到往来使节的级别,书札格式,庞大的行政系统所牵涉到的方方面面,部都有了成法可循。
说到派去宣谕郭药师等人,接受内附地使者,原本高强是想要自己亲自去走一趟的,毕竟他前后在辽东弄了那么多手脚,有许多其实是见不得光的,先打一个前站的话,可以把话柄清扫一遍。奈何现今他已然是位高权重,随着刘正夫向赵 地进言,枢密院和政事堂之间的事权正待理清,御史台上下那些没有逮到机会参劾他的御史们都是憋红了眼,只要一找到他的岔,弄好了黑材料,那定然是象一群恶狗一般上来抢食,誓要将他这个窃据高位地无德佞臣撕个粉碎,以正纲纪,厉风俗。似此,叫他怎么能前往辽东这块飞地?
无可奈何,只能退而求其次,好在辽东这么大片土地,又是地位特殊,寻常大臣也不好派去宣抚,总得是带两府职衔的才好。过往的宰执大臣,还在世地多半都是蔡京地死党,如梁美、林 、余深、薛昂等人,赵 既已决意不相蔡京,这些大臣自然也都靠边站了,现任地宰执大臣又多半不肯去位,只等着左相何执一咽气,大家要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于是推来让去,就落到了执政班地位最低,人也较为寡合的宗泽头上。高强自然是乐见其成,宗泽身为一手执掌参议司地大臣,对于辽东的具体事务恐怕比他本人都还要清楚,由他担任使节,再合适不过。
于是与燕青等人出使前后脚,宗泽也奉朝旨出京,以同知枢密院事带辽东宣抚使,往辽东去宣抚郭药师等人去了,成为国历史上首任辽东宣抚使。其实原本按照西北成法,这职司应该是叫做经略安抚使的,可是高强一想到“辽东经略”这个字眼,禁不住就心里发冷,宗泽偏偏也是象熊廷弼一样,既有才而又不合群的人,这口采不妙之极,还是改作宣抚为好。
既云建立宣抚司,那就不是宗泽一个人的事了,除了从各处官署与部阙待任官抽调了大批人手之外,更从常胜军调了韩世忠背嵬军队,总计两万五千大兵,战马两万匹,作为新设宣抚使的直属大队。这兵威不是用来给郭药师、花荣等高级将领看的,乃是用以威慑他们下面那许多千户、百户,所谓耀武扬威,也就是这个时候用
世忠这一部背嵬马军自可另派用场,因此将士家属此番并未随军,仍旧是住在大名府左近。
燕青、宗泽之后,便是第三拨使者,依照宋辽之间的盟约,须得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