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说,真不好判断,这满清的皇帝朝冠是做了一顶又一顶,就算往最低程度上猜测,每个皇帝至少总得给自己搞一顶新的吧?
溥仪有没有做新的朝冠不知道,因为在他成人后躲在紫禁城里拍的那些冠幅照片里,级别最高的也就是戴了顶满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颗的吉服冠,似乎就没有头戴朝冠的照片留下来。
不过在溥仪之前的皇帝们绝对都是有新朝冠的,就是......
脑子一转,张楠想到点事,同朝冠上那些溜圆的东珠有关系,从这点上大概能猜一猜这顶精致的朝冠到底属于谁:清王朝将产于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及其流域的珍珠叫做东珠,皇帝们还将优质的东珠看作稀世珍宝,在代表权利和尊荣的冠服饰物上就绝对少不了东珠。
不过根据清代的记载,要获得东珠不容易:“每得一珠,实非易事”,往往“易数河不得一蚌,聚蚌盈舟不得一珠。”
东珠,不是大白菜!
统治者疯狂喜好东珠,就算禁绝了民间采珠,完全国家性质的狂采滥捕就使得黑龙江流域的东珠资源短短百年间就迅速萎缩,到了雍正朝以后就已经是:“虽偶有所获,颗粒甚小,多不堪用。”
但即便如此,清朝官方的采珠业规模仍不断扩大,乾隆那会规模达到最大。
之后国力衰弱,在咸丰朝之后因为沙俄势力的侵入、国土丧失,东北地区的采珠业极剧萎缩,到了现今,东北的采珠业早已消亡,东珠也都绝种了。
故宫里保存的那顶乾隆朝冠上的东珠质量极高,这会张楠都在恶意想:十全老人是不是把他老子的朝冠拆了,才能凑齐一整套顶级的大东珠?
想想这还真有可能,因为到了乾隆那会,这东珠资源真不多了。
脑子里再回忆了那些在故宫里看到过的清朝皇帝头戴朝冠的“标准像”:前三清皇帝脑门上的东珠都大小均匀,粒粒浑圆。但从嘉庆开始往下的皇帝画像上,“金佛”上的15粒东珠不仅看着就小了一圈,一套珠子还有大有小,都凑不齐一样规格的。
想到这,张楠道:“如果猜,那最大可能是吃糠拉稀的,乾隆也有可能,那家伙当了60年皇帝,做上几顶朝冠不奇怪。
不过这朝冠我猜着就算旧了要翻修,换帽子本体就行,这宝顶、金佛和舍林几样都能拆卸,乾隆没多少必要弄两套这档次的宝顶,最大可能还是他爷爷的......”
顺口还说了自己从东珠采珠业上得出的那些个判断,项伟荣听后说了句:“会不会是雍正?”
张楠摇摇头,“雍正那个工作狂估计不会喜欢这么花哨的冠饰,我记得故宫的画像里就他脑门上的金佛最土气,一块实心金板嵌15颗东珠。
丑!
至于顺治那会,对帽子上的金佛应该还没严格的规定,款式和后来有些区别,而且金工有没有这个水平都很难说。”
顺治那会都还在打仗呢,大概没太多心思去摆弄这种脑袋上帽子的问题:满清还是挺现实的,抢天下才最重要。
……
帽盒外边分两层,里边其实是打通的:朝冠上的三大配件没有失少,这避雷针一加有点高。
朝冠取出又放进,盒子盖好,张楠盯上了其它搬上来的盒子——一数,还有七个。
先不撬开,自个搬着试试,有轻有重。
笑着对边上的人道:“希望里边都是帽子。”
边上几人不需要配合就笑了:老命太凶!
但也就想想:故宫里的皇帝帽子完整的都只有一顶,不完整的倒是还有30多顶,都只剩下帽体本身,帽顶等饰物早没了,在这相隔万里之外的德国能找到几顶完整的?
有一顶就不错了,不能太贪心。
一个个开撬:珠宝、欧洲金银器古董、貌似非常珍贵的宗教书籍...又有顶花哨的欧洲式头冠...
有两个箱子里还是各一个华夏清代式样的帽盒,大小和高度比刚才皇帝爷的那个还要高!
两个盒子先都搬出来,但暂不打开,放好。
张楠搓搓手,“再来两顶就好玩了,给这皇帝爷配配对。”
配对,公的陪母的呗——这两个盒子上都有暗金凤纹,能比皇帝朝冠外形更高大的估计也就这皇后、后妃们的大帽子。
开奖一般打开,果然,两顶工艺绝伦、华丽无比的皇家后on女子朝冠出现在眼前,款式看着几乎一模一样。
张楠俯下身看了好一会,道:“正的副的都凑齐了,一顶皇后或者太后的,另一顶皇贵妃的。”
清制,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眼前这两顶是绒的,属于夏冠: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周围有一道冠檐。
冠体上缀朱纬,冠顶呈宝塔形,分三层,顶用东珠,每层贯东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