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发了高巍出去,朱允炆沮丧地坐在御倚上,只觉心力憔悴,疲惫不堪。
对于皇祖父的许多政策和做法,朱允炆其实一向都不以为然的,他觉得皇祖父能以一介布衣屡战群雄,驱逐鞑虏,建立大明天下,这份武功固然是不输于秦皇汉高的,然而说到文治嘛……
他的皇祖父年号洪武,他甫一登基,就取年号建文,其实在心底里隐隐的就有一种和皇祖父打擂台的感觉,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打造一个盛世,一个帝国。皇祖父外儒内法,作风过于刚硬了。
他要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将大明打造成古贤王治下的那般王道乐土。
可是,他现在越来越有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他记得皇祖父在的时候,不管是北疆蒙人大举集结,试图南侵,还是云南诸番造反,此起彼伏,亦或是权倾朝野的当朝宰相蓄意谋反,他的祖父总是能指斥挥酉,轻描淡写的就把一场激荡四海的大风暴化为无形,举重若轻,犹有余力,而他……,
朱允炆抬起头,又看了看桌上那张奏疏,轻轻地摇了摇头。
这是都督府断事官高巍的一篇奏疏,高巍已年逾七旬,早已致仕,这个月衙门发俸的时候,高巍一时兴起,随着家人一起去了,顺道看看皇太孙亲政后的朝廷新气象,现任断事官铁铉见本司的老长官来领俸禄了,便很客气地把他请进去喝茶闲聊。
言谈之间,对近日朝中发生的一系列针对削藩的大事高巍谈了谈自己的看法,铁铉听了觉得很有道理,马上鼓励这位高断事上表向皇帝进谏,这老头儿也不客气,大概想发挥发挥余热吧,回去后果然认真写了一封奏疏直接见皇帝来了。
高巍在奏疏中说:“我高皇帝上法三代之公,下洗赢秦之陋,封建诸王,凡以护中国,居四裔,为圣子神孙计至远也。夫何地大兵强,易以生乱。今诸藩骄逸违制不削则废法,削之则伤恩。贾谊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候而少其力’。臣愚谓今宜师其意,勿施晃错削夺之策。可效主父偃推恩之令,西北诸王子北分封于东南,东南诸王子北分封于西北,小共地,大其城,以分其地。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自弱矣。””
高巍的意思是,藩王是要削的,但是怎么削要讲究个方法。他认为推恩令是个好办法,让诸王把藩地分封给他已婚的王子们,这些王子有了儿了再继续分封下去,如此一来藩国领土越分越小,诸藩的子孙们在对皇帝的感恩戴德之中渐渐就会变成拥有不过一街一巷、百户居民的小藩,再也折腾不起什么风浪来了,到那时诸藩恒弱,天子恒强,则江山永固,根本不用担心会有藩王坐大,危及朝廷。如此不削而削,方才高明。
朱允炆心中很不以为然,不过这老臣一片热诚,也不好拂了他的心意,便赐座、看茶,随口嘉奖了几句。
谁知道这老头儿退休的早,以前一直是侍奉洪武皇帝的,不大知道这位建文皇帝的性格为人。洪武皇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你说的对,他赞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你说的不对,他能马上把奏疏扔到你脸上,说你讲的狗屁不通。
朱允炆只是跟他随口客气几句,他却当了真了,一见皇上如此礼遇,而且对他的意见十分赞同,高巍欢喜之余,又论及了眼下朝廷处置周王、齐王、代王的手段,高巍认为,黄子澄、齐泰等人处置几位藩王的手段之所以被人诟病,在于削藩削的迫不及待,巧立名目,不择手段。
他建议皇上应该加强对诸藩的恩宠,毕竟那都是皇上的亲叔父,没有什么太大的罪过,这亲亲之礼还是要讲的,岁时伏腊,使人馈问,贤者下诏褒赏,不法诸王,初犯宽容,再犯赦免,三犯不悛,则告太庙废黜。如此处置,那天下将无人不服,都会称颂皇上的贤明!
不想这番话正触及朱允炆的痛处,弄得朱允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非常不自在,他几乎以为这高巍是收了代王的贿胳,有意要他难看来了,因为高巍这番建议,简直就是当初他担心诸藩不服,朱元璋问他会怎么处置时,他那番回答的翻版。
如果高巍早几天来对他说这番话,他或许不会太在意,可他刚刚接到代王的奏疏,代王在奏疏中恰恰利用他说过的这番话,讥讽他口是心非,取悦先帝,先帝刚刚龙驭上宾,他就出尔反尔,苛待叔父,现在高巍又提起这番话来,简直就是当面给他一个大耳光,朱允炆心里很不痛快。
偏偏这高巍年纪大了,年纪大了的人说话就喜欢翻来覆去,唠唠叼叼,车轱辘话说个没完,朱允炆一开始还摆出一副虚心就教的模样,渐渐的这火气终于上来了,到最后忍无可忍,终于勃然大怒。
高巍一番好意,却闹个没脸,只好灰头土面地逃了,朱允炆坐在那儿却是越想越气:“朕的一番苦心,怎么就没人理解呢?朕是想在自己手里,永除后患,保我大明江山,千秋万代,亘古不易呀…………
朱允炆正在自怜自伤,大叹天下知己无几人时,就听门外侍候的太监小林急急地道”“不成不成,郡主莫让奴婢为难,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