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萧安大婚。
他早已定亲,不过因着战事,婚期才拖延到了现在。
季菀明面上是萧家的姑娘,算是萧安的堂姐,他大婚,季菀自是要去道贺的。曦姐儿最爱热闹,自然是缠着要跟着去的。
当年余氏的事,随着时间渐渐淹没,现在也没什么人再提了。萧安到底是萧三爷的嫡长子,与之婚配的,也是名门闺秀,不过也是庶嫡女,姓孟。
这门婚事,是萧老夫人为他定的,家世人品自是经过一番严厉挑选考察的。三房那边没有嫡母,新娘子过门还是要以掌着中馈的周氏为长。
别的季菀不关心,唯独在意这一点。便委婉的向崔心嫱打听了两句,崔心嫱是见过孟氏的,对孟氏印象极好,言语中也大多都是夸赞,让季菀稍稍放了心。
继室掌家,总是会听到各种各样不平的言论,好在萧老夫人是个明事理的人,对母亲也极为信任。母亲入萧府十年,早已根基稳固不可动摇。但遇上些槽心事儿,也是够让人心烦的。
崔心嫱突然又说起了另一件事,“这个月十五荣国侯老夫人七十大寿,母亲已收到了请帖,国公府也收到了吧?”
季菀嗯了声。
前两日,婆母就与她说了这事儿。自从柔嘉郡主诞下嫡子正是册封世子后,荣国侯府关于爵位硝烟战火渐消,这两年倒是渐渐安宁了。看样子,荣国侯老夫人是真认命了。或者说,她老了,再也争不动,索性听之任之。
“我听说,外嫁的那位荣国侯府嫡幺女,也会回京。”
她口中的荣国侯府嫡幺女,便是荣国侯老夫人最小的女儿,当年还被安国公夫人相中,差点娶回家做儿媳妇。
季菀听出了些微不对味,疑问的看向崔心嫱。
“怎么了?”
崔心嫱轻咳一声,犹疑道:“我也是听说的。当年这位元姑娘相中一位寒门进士,而这位进士在凤阳家乡早有未婚妻。荣国侯老夫人很是反对,可长公主偏偏伸出援手,促成了这门亲事。”
季菀了悟。
当年长公主为了爵位正和婆母争斗得厉害,生怕这个小姑子联姻高门来给自己添堵,谁知这姑娘放着那么多世家子弟不要,非要挑个寒门庶子,岂非正中她下怀?当然要帮一把。只怕这事儿,也激化了婆媳俩的矛盾。
“元姑娘是低嫁,按理说夫家的人应该将她供起来当宝贝才对,然而她的夫君对未婚妻念念不忘,听说还一度闹着要娶平妻。但为了前程着想,只得放弃。对方也是清白人家出身,自不能给他为妾。一对有情人,被逼拆散,心中自是怨怼。所以元姑娘在夫家,过得并不如意。”
崔心嫱小声说道:“若非凤阳距离京城数百里之遥,元姑娘怕是得日日回娘家告状。这次借着荣国侯老夫人七十大寿回京,八成又会起风波。咱们这些内眷,多少也会受到波及。长姐,小心些,我听说这位元姑娘,脾气不大好。若是遇到了,千万别跟她起争执。”
季菀则问道:“元姑娘是哪年出嫁的?”
“十年前。”崔心嫱道:“我还和母亲一起去参加了她的婚宴,十里红妆,风光大嫁,好长一段时间都在为人津津乐道呢。”
“十年。”
那正好是季菀入京的那年,却对这事儿没太大印象。她想了想,当时她正忙,又初来京城,对什么都不了解,也没去参加别家的宴会诗会什么的。只隐约记得,似乎是听到过哪家姑娘出阁,极其奢华隆重。不过京城遍地名门闺秀,所以她也没放在心上。却没想到,竟是荣国侯府。
进士,任地方官,又有荣国侯府这样的妻族做靠山,竟十年都还未熬出头,至今未能升迁入京。不用问,定是长公主的手段。
前脚将碍眼的小姑子远嫁了,为避免荣国侯府培养出个有能耐的女婿为己用,干脆就不让这对夫妻入京。
釜底抽薪。
“元姑娘的夫君,是不是要升迁入京了?”
长公主心愿得偿,荣国侯老夫人也消停了,她自然不会再咄咄逼人。只怕这夫妻俩,这次就是借着拜寿的名义,提前入京赴任。
“是的。”
崔心嫱点头,“听说调去了宗正寺,为从三品宗正寺卿。”
果然。
就是不知道这位据说脾气不大好的元姑娘,阔别十年后回京,是否还对长嫂心存怨恨。若真如此,荣国侯老夫人的寿宴,怕是就要热闹了。
得知荣国侯府老夫人的喜宴后,季菀就将此事告知了陆非离,陆非离则是早就忘记荣国侯府小女儿是哪号人物。只说虽然荣国侯府这两年消停了,但未免波折,去了以后就安静的呆在会客厅,什么也别管。
季菀本来也不是爱多管闲事的人,闻言嗯了声。
……
荣国侯府这几年喜事少,上次办得这般声势浩大的,还是柔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