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陆知桓只一声‘幼稚’。
祥哥儿还小,不懂幼稚为何意,反正二哥哥从来都板着一张脸,他也不在意,继续养他的乌龟。
陆知行每月都有给家里写信,信中内容除了问候家中长辈和弟弟妹妹们,便是将他近来的所见所闻以书面的形式传递给京城的亲人们。
他还去了母亲成长的地方,义村。
曾经偏僻穷苦的乡村,早已大变样,漫山遍野的果树。村民们家家都盖了新房,而且好多都是大宅子,当然豪华程度不能和富贵人家相比,不过至少规模扩大了。比好多地方的小镇看着都富庶。
陆知行和晏子染这种从小长在富贵金窝里的皇子公子哥儿,从未见过这等乡村景色,倒是别有一番滋味。
他向村民打听了母亲从前住的地方,邻居冯家父母还在,一开始不知两人的身份,只看两人的气度猜测出出身非凡,一时也不敢得罪,客气的问:“请问两位公子来此地是找人吗?这家已经搬去京城了…”
“我知道。”
陆知行见对方是个年过五十的老太太,很有礼貌的微笑,“这是我娘的故居。”
老太太就是季菀家曾经的邻居,冯梅和冯月的母亲吴氏。
吴氏目露惊异,“你…你娘是谁?”
“家母姓季,闺名一个菀字。”
“你是阿菀的儿子?”
她上下打量陆知行,“像,长得真是像。”
吴氏神色很是激动,既是感慨,又是唏嘘。
当年季菀一家搬去京城,村里的两套房子都空了下来。北坡那套,后来给了佃农住。再后来,佃农们日子好过了,就干脆花钱将那院子给买了下来。唯独季家老宅,还留着,也算是个念想。
钥匙交给了冯家人,请他们平时帮忙打扫一下。
吴氏开了门,请陆知行和晏子染进去,随行改装的侍卫都在外面等着。
“阿菀…你娘这些年过得好吗?”吴氏看着陆知行,感慨良多,“当年她嫁人后,回来过一次。再后来,就没见过了。一晃快二十年了,没想到她的儿子都这么大了,真是…”
“我娘很好,劳您挂念了。”
这宅子年深日久,后来虽翻修过一次,但仍旧也只是乡村民宅,甚至比不过同村的其他村民的居所,简陋极了。与京城的国公府相比,那就是个茅草屋。更不要说金碧辉煌的皇宫了。
晏子染初时还有些不习惯,尤其是这房梁太低,压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但这是好友母亲的故居,他再是不习惯,也不能拂袖而去,显得太过失礼。
陆知行神色如常的和吴氏聊起母亲。
“我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都很好,这次我是来北地军营历练,才离开的京城。临走的时候,娘还与我说起故乡,让我无论如何都要来看看。这些年,劳烦您帮忙打理故宅了。”
吴氏笑着摇头,“你娘以前在北地,可是远近闻名的人物,就是她带动咱们村富起来的。那时候咱们义村,可不是这样的。多少人连饭都吃不起,住的茅草屋还漏水,天寒地冻,孩子们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破得不能再破,也舍不得丢。后来你娘认识了你爹,让十里八乡的妇人闺女们做手套,又开火锅店,种温室蔬菜,开辟荒地种果树。不止我们村,这北地多少乡村都跟着沾光,全都富了起来。你们刚才来的时候,可有看见后头那片鱼塘?那是十多年前村民们合伙挖的,就为了给你娘的火锅店送鱼送虾。后来家家条件都好了,许多人不愿意与人搭伙分红,便分了出去。这鱼塘,如今归我们家和赵家所有。”
她年纪大了,话也多,想起什么就说什么。
“赵家姑娘,和你娘打小就是好姐妹,后来家里出事儿,还去过京城求助你娘和舅舅们。她的大儿子,比你还大两岁呢。”
陆知行一直微笑听着。
小时候他就听过许多传言,母亲出身贫贱,机缘巧合遇上了父亲,然后又回了京城外祖家,这才嫁给父亲的。
外头那些传言,尖酸刻薄,难听至极。陆知行幼时听见,便满心怒火。但母亲云淡风轻,从不往心里去,也曾与他讲过自己年轻时候的事。也不过是寥寥数语,草草带过。如今时隔多年,他来到母亲的家乡,遇到母亲曾经的邻居,便想要多听一听,回去后讲给弟弟妹妹们听。
“你娘是个有福气的人,不过也是她应得的。别看她现在过得如意,年轻的时候,也吃过不少苦头。”
吴氏神情微微叹息,“季家刚发迹那会儿,许多人眼红,都想分一杯羹。那时候你太祖母还在,听了旁人挑唆,也跟着凑热闹,闹得不可开交。”
陆知行抿着唇。
这世上人性最是丑陋复杂,他从小就知道。但是此刻从旁人口中得知母亲从前的一些经历,他仍旧不免愤懑。
“你娘和你外祖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