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刘晓宾的好意提醒。回到北京前,裴承毅就知道该干什么了。
4月17日,也就是回到北京的第二天,裴承毅在李存勋的陪同下去了元首府,当面向顾卫民汇报了德黑兰之行的收获。
让裴承毅略感惊讶的是,顾卫民不但不太关心伊朗的情况,对中东战争有关的问题也不是很热情。在裴承毅汇报了情况之后,顾卫民就将相关事宜交给了李存勋,并且让裴承毅向李存勋负责。这个安排有点不合规矩,因为李存勋只是军情局长,就算有权有势,也不能指挥现役陆军上将,更不应该为战争负责。按照常理,顾卫民作为共和**事力量的最高统帅,就算没有指挥战争的能力,也应该委托总参谋长指挥军事行动。也就是说,裴承毅应该向林啸雷负责。
当然,裴承毅并没把这件事往心里去。
顾卫民这么安排,肯定考虑到了两个因素。一是从大局出发,在必须避免与美国面开战的情况下,作为国家元首。自然应该回避;换句话说,只要顾卫民没有出面,不管中东打成什么样子都有挽回的余地;事实上,美国当局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让杜奇威去土耳其接管联军司令部。二是从现实出发,即裴承毅与林啸雷的竞争关系,让顾卫民不得不在两人之间安排一个屏障,而且是一个两人都突破不了的屏障;毋庸置疑,有这个能耐的,除了顾卫民本人之外,就只有李存勋了;不说其他官员,就算让颜靖宇与叶致胜来,也不见得能够摆平裴承毅与林啸雷之间的事情。
事实上,裴承毅并没把林啸雷看成对手,不管怎么说,他跟林啸雷不是一条道上的人。
见过元首之后,裴承毅在次日单独去了总参谋部。
按照李存勋的安排,裴承毅的档案暂时还得留在总参谋部。正是如此,裴承毅才不得不去总参谋部处理一些与人事有关的事情。
不得不说,裴承毅的运气还算不错,林啸雷在两天前就去外地视察工作了。
4月19日,裴承毅带着军情局提供的资料,搭乘李存勋专门为他申请的一架ecc-1高速商务飞机,直接前往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也就是南亚战区司令部所在地。
在南亚战区司令部的选址问题上,还闹出了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
因为早就知道王元庆会在印度战争结束后推行第三次军事改革,借助共和国的海外军事基地越来越多、急需加强管理的机会。用战区制取代已经施行了几十年的军区制,所以在印度战争结束前,裴承毅就把部分前线司令部的设备送往了瓜达尔港,为后来在那边建立战区司令部埋下了伏笔。
裴承毅这一做法明显带有私心,当时他已经做出了放弃竞争总参谋长的决定,并且认定自己是南亚战区司令官的头号人选。不管怎么说,沃济拉巴德就那么大个地方,容不下战区司令部。结果大家都知道,裴承毅白忙了一场。问题是,裴承毅选择瓜达尔港,不是因为瓜达尔港是最理想的选择,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唯一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裴承毅不可能料到,王元庆会有那么大的野心,在战后一举控制了印度几处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也就是说,裴承毅的这个选择多少有点仓促。
袁晨皓去了南亚战区司令部之后,为了司令部所在地的时期,与巴基斯坦当局、印度当局、以及国防部与外交部的官员闹了不少矛盾,甚至还与印度战后重建组织委员会发生过争执,原因无二,战区司令部至少编有数千人。加上设在港口时附带的海军官兵,整个基地的常驻军事人员在一万人以上,甚至会多达数万人。对巴基斯坦与印度的任何一座港口型城市来说,一万多常驻共和**人意味着每年数十亿元的消费,也就意味着数十亿元的收入与数万个工作岗位。
对于并不算发达的巴基斯坦与刚刚遭受战火洗劫的印度来说,这笔收入大到足够让他们想尽办法进行争取了。更重要的是,除了经济利益上的好处之外,巴基斯坦与印度当局还得考虑政治与外交上的好处,甚至得考虑军事上的好处。结合这些因素,印度与巴基斯坦就不仅仅是争取,而是争夺了。
事实上,南亚战区司令部的理想地址是印度半岛南端的特里凡得琅。作为印度南部地区的战略重镇,特里凡得琅拥有印度最为完善的陆海空三军综合基地,还拥有印度最完善的航空航天通信中心。从地理位置上讲,特里凡得琅深入印度洋,是共和国今后控制印度洋的理想基地。即便从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来看,因为特里凡得琅面向印度洋,部署在该地的拦截系统能够有效弥补西南方向上的漏洞。即便从经济角度考虑,因为距离共和国本土更近,所以长期驻军的费用肯定比瓜达尔港低得多。
袁晨皓不是不知道这些好处,而是当初选择瓜达尔港的是裴承毅。
当然,袁晨皓不可能把这个当成冠冕堂皇的理由。在面对各方质疑的时候,袁晨皓只提到了一个理由,那就是瓜达尔港距离中东更近。虽然在当时看来,袁晨皓不大可能有如此长远的战略目光,但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