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系列部署就能看出。裴承毅的大局观与总体意识仍然无与伦比。
所有人都在关注共和国陆军将如何发动地面进攻,美土联军将用什么办法守住防线的时候,裴承毅已经领先了好几步,开始考虑该用什么办法来获取最后的胜利,并且在总体局势上压制对手。
既然有如此长远的考虑,就得有更加充分的准备。
6月30日下午,驻扎在伊拉克尼尼微省的第二战斗单位接到联合司令部的命令,在罗少鹏的率领下向叙伊边境附近的泰勒科切克镇进发。因为经过叙利亚,连接到土耳其境内的铁路线也经过了泰勒科切克镇,所以第二战斗单位的行动立即引起了对方的重视,对杜奇威的战争判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这还没完,当天晚上,美国情报机构确定第十战斗单位已经进入伊朗,而且即将从伊朗西部的克尔曼沙省进入伊拉克的迪亚拉省。因为迪亚拉省北面就是苏莱曼尼亚省与恰尔纳克省,所以第十战斗单位的出现再次对杜奇威的战场判断产生了影响,让这位美国陆战队上将不得不重新衡量战场局势。
对杜奇威来说,情况只能用糟糕来形容。
虽然30日下午与入夜后的情况让参联会的将军更加相信布吕歇尔的判断,认为杜奇威在战略局势判断上出了问题,共和国陆军不会从伊朗西北的西阿塞拜疆省发起进攻,而会把重点放在伊拉克的恰尔纳克省,并且派出一支机动部队从叙利亚北部地区出发。绕到美军防线后方,围剿土耳其东南地区的美土联军。据此,参联会主席在当天晚上给杜奇威发去了多条消息,要求杜奇威高度重视伊拉克与叙利亚境内的共和国作战部队。但这还不是杜奇威遇到的最**烦,因为他坚信自己的判断,裴承毅不会不管地理上的问题,让部队由低向高发起进攻。对杜奇威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兵力严重不足。就算美军已经开始动员,可是动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需要。在杜奇威看来,北线战场致命缺陷不是布吕歇尔的防御部署存在方向上的问题,而是他与布吕歇尔手中都没有足够的防御兵力。
面对共和国陆军发起的左翼大纵深包抄战略,杜奇威只能望空兴叹。
进入上半夜,杜奇威的判断得到了证实。
随着第一战斗单位的主力突击部队进入位于西阿塞拜疆省与凡省的边界地区,共和国陆军的进攻意图已经非常明确了。虽然还有几位呆在大后方的参联会将军认为这是对方安排的佯攻,但是身在前线的布吕歇尔反而不这么想。
情报得到确认之后,布吕歇尔主动联系了杜奇威。
除了sa提供的情报之外,让这位陆军中将主动“认错”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派出去的侦察兵一个也没有回来,都消失在了扎格罗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共和国陆军即将从伊朗攻入土耳其境内的迹象已经再明显不过了,布吕歇尔必须承认事实,也就得重视杜奇威的建议。
问题是,杜奇威没有给出任何建议。
讨论了大约15分钟,通信就突然中断了。
此时是德黑兰时间6月30日22点45分,大约15分钟后,凡省东面的土军边境巡逻部队发来了遭到主力装甲部队攻击的消息。
共和国陆军已经攻入土耳其境内。
也就是这种情况下,杜奇威与布吕歇尔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安卡拉时间7月1日凌晨0点45分,就发来了第一份战斗情报,确认共和国陆军第一战斗单位的主力装甲部队已经越过边境线,攻入土耳其境内。随后,美国空军的战略侦察机、以及海军来来的战术侦察机、还有在黑海上空活动的大型预警机都证实了nsa的情报,共和国陆军的地面装甲部队正在猛攻土军的边境防线,很快就将突破土军的防御阵地。
情况已经再明显不过了,杜奇威的第一反应就是让布吕歇尔调整防御部署。
正是这个第一反应,让杜奇威清醒了过来。
安卡拉时间1点不到,杜奇威联系了布吕歇尔,让陆军中将把装甲部队集中起来,但是不要立即北上阻击,而是首先集中力量巩固南面的防线,并且时刻关注战场上的局势,在情况明朗之后再做出反击的决定。
杜奇威的提醒,让布吕歇尔冷静了下来。
事实上,就在杜奇威打电话前,布吕歇尔就下达了反击命令,要求装甲旅与步兵旅在30分钟之内做好出发准备,然后用步兵部队在凡省的交通要道上设防,层层阻击共和国陆军的进攻部队,装甲部队则向凡省方向集结。准备从共和国陆军进攻部队的侧翼发动一次强有力的反击。
显而易见,这就是裴承毅预料到的情况。
准确的说,是袁晨皓预料到的情况。
如果不是杜奇威叫停,恐怕2个美国陆军旅就将葬送在布吕歇尔的手中。
事实上,杜奇威也没有别的选择。
进攻的只是第一战斗单位,第二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