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讲。俄罗斯当局敢于在中亚问题上肆无忌惮的挑衅共和国的权威,就是因为其5艘战略核潜艇处于共和国战术力量的打击范围之外,以此确保了对共和国始终拥有最低限度的战略威慑能力。回过头来看,这与30年前,日本不顾灭国亡种的严重后果,挑衅共和国的霸权地位是多么的相似。
必须承认,俄罗斯不是日本,而且比日本强多了。
2045年,俄罗斯借口履行《伦敦条约》第二阶段削减义务,决定集中部署战略弹道导弹潜艇,即将原先部署在太平洋舰队的战略潜艇部转移到北方舰队,仅在北方舰队保留战略潜艇部队。
此举的最大目的,正是针对共和国的战略威胁。
虽然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基地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而是在位于勘察加半岛上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此地距离共和国数千千米,而且直接面向北太平洋,出海航道不受限制。更重要的是,部署在该地的战略潜艇不需要进入北太平洋,完可以在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700多米,位于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萨哈林岛(库叶岛)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之间的鄂霍次克海里活动,从而得到俄军岸基反潜力量掩护。但是鄂霍次克海并不完是封闭性海域。也就不完属于俄罗斯,其中部分为国际海域。也就是说,共和国的间谍船可以大摇大摆的进入鄂霍次克海,共和国的攻击潜艇也不例外。即便俄军的岸基反潜力量对任何国家的潜艇都有巨大威胁,可是没人可以保证,在其战略潜艇被击沉之前能够找到并且击沉共和国的攻击潜艇。也就是说,部署在鄂霍次克海的俄军战略潜艇并不是绝对安。当然,前出北太平洋的俄军战略潜艇也是如此。
事实上,早在2035年之后,共和国海军就加大了在鄂霍次克海的活动强度,共和国情报部门更是连续出动间谍船,在短短数年之内绘制了鄂霍次克海的海底地形图,搜集了海流信息。这些,都是在为部署攻击潜艇做准备。
按照俄罗斯当局公布的消息,大约在2042年前后,也就是中东战争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后不久,共和国的攻击潜艇就进入鄂霍次克海,并且在跟踪俄军战略潜艇的时候,与俄军反潜力量有过接触。
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发生在2044年10月份,当时一艘共和国海军的攻击潜艇在跟踪俄军战略潜艇的时候,因为跟得太近,加上有挑衅性举动,使俄军潜艇艇长恼羞成怒,结果两艘潜艇在海面下大约300米处相撞。幸亏两艘潜艇都是双层壳体,不然这次水下撞车的后果难以设想。
正是这次事故,让俄罗斯当局做出了把战略潜艇部部署到北方舰队的决定。
当然,离共和国远一点。不见得是好事。
从主动进攻的角度讲,距离当然是越近越好,战略打击力量也不例外。拿战略弹道导弹来说,在射程为1200千米与射程为12000千米的情况下,前者的飞行时间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留给对手的拦截时间也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在同等情况下,突防概率就比后者高了3倍。为了缩短导弹的飞行时间,在《伦敦条约》签署前后,共和国、美国与俄罗斯等国的新一代战略弹道导弹都通过增大发动机推力的方式,在确保射程的情况下,采用更低的飞行弹道。
问题是,战略潜艇存在的主要价值不是主动进攻。
虽然不能否认战略潜艇的主动攻击实力,如果能够将战略潜艇部署到距离敌国沿海中心地区数百千米的海域,就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毁灭性打击,使敌国的战略防御系统形同虚设,甚至不会给敌国充足的反击时间。但是要想将战略潜艇部署到敌人家门口,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可以说,在所有核大国中,战略潜艇的主要任务都是在本土遭到核打击,其他战略反击力量实效的情况下。对敌国本土进行毁灭性的报复。和平时期,战略潜艇就是最强有力的威慑力量。以1艘携带20枚弹道导弹、每枚导弹携带10颗弹头的战略潜艇来说,如果一次发射所有导弹,且弹头部命中,就能摧毁任何一个国家的部大中城市,或者世界的所有大城市。即便部分弹头会遭到拦截,也可以用集束攻击的方式,即用部分弹头在前方提前引爆,破坏敌人的防御系统,让其余弹头顺利突破,也能对敌国造成重大打击,从而迫使敌人在发起战争的时候有所顾虑。
正是具有如此重要的威慑能力,所以在面销毁核武器的大背景下,在已经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削减工作的情况下,几个核大国都没有放弃战略潜艇,反而想方设法的增强了潜射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比如为其配备更多的诱饵弹头。
俄罗斯也不例外,其仅有的5艘战略潜艇、以及60枚潜射弹道导弹的威胁不容小觑。
当然,将战略潜艇部署到北方舰队,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遭到共和国攻击潜艇的“骚扰”了。
众所周知,共和国在北大西洋上没有军事基地,更没有可供部署攻击潜艇的海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