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军指挥官一样。张雪峰也将战术指挥与火力控制交给了旗舰与各艘战舰上的火控计算机,而与美军指挥官不一样的是,张雪峰是按照作战守则设置为自动交战模式,而不是在得到计算机的提示之后做出决策。
这种细节上的差别,既体现出了交战双方的主动与被动关系,还决定了交战结果。
必须承认,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化战争中,人脑的逻辑分析能力与人类的反应速度已经成为限制武器系统作战能力的因素之一。可以说,从陆地到海洋、再到天空、乃至外层空间,几乎在所有空间战场上,人类都需要计算机提供的支持,特别是在战术决策与控制上的支持与协助。
就拿这场人类历史上由电磁炮在1000千米之外决胜负的海战来说,计算机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海军舰队官兵。
在下达了攻击命令之后,张雪峰就将战术决策权交给了旗舰的中央计算机。
虽然作为舰队司令,他随时可以取消计算机的决策权,改成人为决策,但是在没有绝对必要的情况下,他绝对不会这么做,因为以往的推延与演练都证明,在舰队炮战中,人的决策速度根本满足不了作战要求。
按照共和国海军的战术交战程序。旗舰的中央计算机会将战术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即侦察与搜索、攻击、以及甄别,而后两个阶段可以重复进行,即在甄别出目标没有被摧毁的情况下,将重复攻击,直到将目标摧毁。虽然这一战术决策程序非常简单,但是实施起来却非常复杂。
如同前面提到的,中央计算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护航战舰发射“侦察炮弹”。
发射“侦察炮弹”是小事,可是要同时控制这么多的“侦察炮弹”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别的不说,建立1000多个高速通信频道就很不现实。当然,肯定有解决办法,而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在侦察区域与舰队之间建立信息处理中转站。条件允许的话,应该用携带了高性能计算机的侦察机、或者舰队里的垂直起降巡逻机来扮演这个角色。显然,在这个时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如此一来,就只能使用一种与“侦察炮弹”一样,具有特别结构与特殊使命的“弹药”,这就是携带了信号处理系统与高速数据链“信号中转器”。因为是在极端情况下使用,而且这种时候往往意味着舰队的垂直起降巡逻机无法及时到达,所以与“侦察炮弹”一样,“信号中转器”由电磁炮发射。不同的是,“信号中转器”发射时所需的能量低得多,飞行速度也就慢得多,而且不需要在大气层外工作,而是要进入大气层,再依靠携带的升里系统,在距离地面大约20千米的高度上持续工作数分钟。为了避免落入敌手,泄露机密与先进技术。在工作结束之后,“信号中转器”还会自毁。
从技术角度出发,“信号中转器”也算不上高科技。
当然,这种“电子设备”仍然具有可取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能够对信号进行初期处理,并且用一种间错压缩技术同时发送数十份、甚至上百份不同的信息。这么做,不但能够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还能有效提高信息的安性,即敌人截获信息之后,因为没有解压缩所需要的软件与密码,也就不可能将信息完还原。当然,在发送战术信息时,前者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在需要动用成百上千的“侦察炮弹”时,这种同时发送多份信息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在解决了信号传输问题之后,还得有效利用“侦察炮弹”。
当然,看上去,这要简单一些,即只需要安排每一枚“侦察炮弹”的弹道,就能有效利用所有“侦察炮弹”。问题是。这些“侦察炮弹”是从位于不同地点、连航行状态都不完一样的10多艘战舰上的30多门电磁炮发射的,每一枚“侦察炮弹”的目的都不一样,加上要在短短数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并且向所有战舰下达每一次射击的火控数据,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这也是为什么要在旗舰上配备性能强大的中央计算机,并且让中央计算机集中处理这些信息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受制于通信效率、特别是无线通信效率的限制,由各舰上的火控计算机处理各自的信息,再由旗舰进行协调,需要在交换信息的时候花费大量时间,从而使信息处理信息效率降低,即延误战机。
拿处理1000枚“侦察炮弹”的火控信息来说,如果用2010年性能最强大的个人电子计算机来处理这些信息的话,至少需要持续工作1000年,如果用2020年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的话,也需要大约1年,如果用2030年的第一代神经网络计算机的话,则大约需要24小时,而使用“秦”号上的中央计算机,只用了100秒。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计算机性能的大幅度提升,也就不可能由计算机来控制交战行动。
事实上,处理这些前期火控数据还是最简单的事情。说得不客气一点,在处理这些数据的时候,旗舰上的中央计算机甚至没有速工作,资源占用率还不到5%。
随着“侦察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