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县已经近在咫尺,它位于京兆府天子脚下,距离长安城也不过五十多里地。
这就是李嗣业所认为该封地的鸡肋之处,他理想中的家业应该处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即使想在封地上干点惊世骇俗的事情,也不会被发现,更不会受他人的监视和干涉。
抛开地理位置不说,就说今日的关中早已不是昔日肥沃的八百里秦川,自秦以来大规模地建造宫室,环绕着这片腹地大肆砍伐树木,把这碧绿青葱的平原砍伐成了光秃秃的黄土沟壑,渭河席卷着大量泥沙往下游的黄河汇聚,由于太过浑浊,与泾水合流的时候,清浊一眼可辨,此乃泾渭分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古代就开始了,其酝酿成的恶果也越来越严重。这一点李嗣业不想多说。
前往高陵的队伍中多了一位不速之客,是在西市上与米查干合伙开米记商铺的沙粒,由于这二年两人的生意顺风顺水。商铺在东市上也开了分店,专门对口售卖从葱岭守捉贩运来的商货。
沙粒已由当初的小小少年,长成了年轻儿郎。他头戴黑纱幞头,身穿墨绿色缺胯袍,看上去英气勃勃。只是性子还有些腼腆,距离女子一丈以内就要脸红,比含羞草还要敏感。
他对李嗣业叫他到高陵来非常不解,他如今是商贾,对生意之道也只是稍稍精通而已,但对于爵位田产食邑一无所知,他这点愚钝的人生经验,也不够资格给东家出主意。
他唯一能知道的就是,八百亩永业田是可以世袭下去的。
县城土墙外的黄土道上已经有县中的官员和耆老在等待,他们面容还算矍铄,陌生地抬头望着骑在马上的将军和武官们。
但很快这陌生感就被生疏的笑容给替代了,由县令韦光业带头叉手行礼,众人参差不齐地高声祝贺:“恭贺李都护授爵高陵县子,我等率县中耆老在此等候。”
李嗣业领着众人翻身下马,向县令和其余官员,县中耆老还礼。所谓耆老,就是本县中某大姓宗族的族长,高陵县有韦氏,杜氏,李氏等大族,不过都是关中郡望的旁支,或许能在县里面撑起些门道,但放在外面却算不了什么。
他们在这些人的迎接下进入县城,来到高陵县县廨。县中已经得到户部的公函,有户部的官吏专门来划定食邑和田产。
县令韦光业是京兆韦氏家族的旁支,或许跟主枝差得不太远。通常本地人是不能在本地居官的,能打破这条惯例的人,肯定背后动用了不少关系,一般人当然做不到。不知道韦光业和韦坚是什么关系,如果有关系的话,他会不会也是太子党的一员。
县尉从县廨中将高陵县舆图取了出来,铺在案几前伸手在纸上划拉一通后,指着西北角上的两个村落说道:“涂沟和李家原共有五里,每百户为一里,五里有一乡,名为涂乡。从今日起涂乡五百户就是李都护的食邑,我稍后就把乡正叫过来,以后乡正的任命,也由李都护来定。”
“至于划归李都护的八百亩永业田,就在涂沟和李家原的正西,方便你对食邑的管辖。”
这八百亩田地本来是京兆府的官田,用来当做均田制的进行授田,如今县里握在手中的官田已不足四千亩,随着年满十五岁的百姓成长起来,这些田作为口分田授出去,再有个五六年,高陵县将无田可授,介时便是均田制的末日。
不过县中如今尽量施展一些手段延缓这末日的到来,比如种榆桑的永业田,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授了,还有一些外迁出去的乡户,县里也想办法将田讨回来,用来授给新的劳力。这里面的门道错综复杂,李嗣业还是预先了解了一些。
简单点来说皇帝将李嗣业封爵在县里,使得高陵县的情况雪上加霜,私田不上缴田赋,县里的租庸调只能在一部分百姓身上来回征收,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如果连京兆府都是这个情况,国的其他地方自不必多说。
李嗣业得到的这八百亩田地肥沃平整,属于官田中的上等良田,处在统治阶层就有这样的好处。
韦光业专门指派了一名司户吏,跟着李嗣业到他的田产上去划定田界。
他们来到涂乡的涂沟官田,这一片的沃野平川前方有一座小山,李嗣业站在山头上,就可以清晰地将他的田产尽收眼底。
司户吏站在他的下方殷勤地说道:“李都护请看,这山头上是树木,可以就地取材建造府邸,建成后府邸面朝整个田庄,也方便收割收仓。”
李嗣业一言不发,却对沙粒招了招手:“沙粒,你过来。”
他从怀中掏出田契,塞到了沙粒手中说:“从今天开始,你除去做米记商铺的生意外,还要担当高陵县子爵府的管事,涂乡五百户的租赋和这八百亩田的产出,我都交给你来管。”
“可,可是。”沙粒颇感为难地说道:“我只会做生意啊,哪里会管田产?”
“这就是生意。这些田产就是生意,我今后可能顾不上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