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抢救大明朝 > 第797章 九边少年军
    一个千户一年补六千两银子啊!

    吴三桂呼吸都急促起来......他这辈子终于有不当老赖的机会了!

    他有三百三十个千户,如果都搬去安西,一年就是198万两银子的补贴,20年就是将近3960万两了......即便满20年后补贴减半,一年也有99万两银子可以领。

    这桩移民实边的买卖,可以做得起来啊!

    朱慈烺看着吴三桂一脸兴奋的表情,笑着说:“长伯,平西镇的财务是独立的,所以平西镇的藩债不会落在安西镇身上的......这安西大都护之位,以后就由的子孙世袭,世世代代,永镇安西!”

    发财啦!

    要发财啦,世世代代的富贵啊!

    吴三桂都快欢呼起来了!

    朱慈烺的意思很清楚,平西镇的藩就快撤了,那几百万的藩债,以后就找朱皇帝去要吧!

    而吴家把平西藩的亏空丢出去后,还能捞到一个安西镇的藩,这可是个干干净净没有一文钱债务的优质藩啊!

    如果吴三桂可以把平西藩的330个千户都拉去安西,一年就是将近200万两银子的补贴啊......

    这330个千户账面上是33万户,近200万口。但并不都是军户,大部分都是供养军户的民户,需要负担兵役的军户不过8万户,这些才是需要补贴的。一户补个20两银子就太足够了,8万户撑死就是160万两,还剩下40万两就是利润了。

    而且安西藩地盘很大,东起哈密卫,北起天山,往西往南都没边儿。虽然不是什么富庶地方,但也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通道,真要花心思去打理,也还是能挖掘出不少进项的。

    如果真能世世代代,永镇安西,那吴家可就是与国同休的富贵豪门了。

    看到吴三桂喜气洋洋的,朱慈烺当然也跟着高兴了。

    他现在当了皇帝,但是这思路还是比较商业化的,特别重视“现金流”,也特别重视经济效益。

    也不是说不能产生正现金流的“亏本买卖”一定不能做,而是要量入而出,保持整个大明帝国的现金流为正——至少要保持在可以通过融资借贷加以维持的地步。

    否则,一旦资金链断裂,他就会变成第二个崇祯。

    所以他接掌大明朝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止损和收缩的操作,并且把主要的力量都用于经营容易产生大量收入的四江两湖闽粤——为了镇压可能的反抗,朱皇帝还将大量的北军分镇各方,所以之前的两次北伐,都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

    而现在,四江两湖闽粤这些地盘已经可以为朱皇帝贡献出一亿两(石)以上的租税,而且还有了一个可以为大明朝廷每年提供2000万两贷款的金融市场。

    所以朱慈烺就有了足够的财力去支持北伐和西进了!

    当然了,有了点钱也不能胡乱花掉,该精打细算的地方还得精细。

    因此他没有选择用流官统治安西,而是设立藩镇,并且让吴三桂去承包......还用一年200万两的补贴为饵,让吴三桂自己把平西镇的330个千户都挪去安西,这可比强行移民划算多了。

    而一年200万两的补贴,看上去是很多了,但是大明朝廷的实际支出并没那么大。因为在平西镇移镇后,他们在陕西圈占的近2000万亩土地中的大部分(肯定还得让他们保留几百万亩),将会移交给军屯司,成为军田。光是这部分土地,一年就是一百多万石面粉的租子,差不多也就是一百多万两。

    而且安西、北庭两藩一旦发展起来,西域的良马、骆驼、玉石等特产,就会通过陕西输入中原。而江南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也会通过陕西输往西域。丝路大开之下,陕西的商业也会再度繁荣起来。

    吴三桂没有朱皇帝那么会算账,但是也知道自己在这笔买卖当中一定有的赚,于是就矮了半截,要给朱皇帝叩头谢恩。

    朱慈烺连忙扶了他一把,笑着说:“长伯先别急着谢恩,朕还有别的条件呢!”

    原来这银子没那么好赚......

    “陛下有什么条件尽管说,只要三桂能办到,绝没有二话!”

    朱慈烺哈哈笑道:“好办,好办......有330个千户,33万户,200余万口,人数不少,而且还有繁衍生息,年年都有不少男孩被生养出来吧?”

    “那是自然的,臣下面的那些人可能生了,其他的千户臣不知,臣直辖的千户,平均一下,每个千户一年能生三四百,其中的男孩有一百八十上下,现在没什么,将来怕是麻烦!”

    吴三桂的那些千户平均一下,都有七千多口子,千分之五十的出生率就是三百五十左右了。不过这年头夭折率也高,三百五十人里面能有二百人长成就不错了。不过有这样“长成率”,330个千户的人口还是会以比较快的速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