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华心中有了决断就没有再犹豫不决,当机立断的使用储存在右手食指的红色点化果进行点化。
典华右手食指点在眉心,然后默念:“点化,风水知识!”
点化开始的瞬间,典华感觉再次进入了“一瞬万年”的状态,这里的万年是虚指,并不是真的过去了一万年,而是指过去了很长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典华不断的根据已经掌握的风水知识对其进行研究和拓展,不断的接触风水中的超凡现象,不断的总结着其中的规律和理论知识。
终于当这些风水中涉及超凡知识被典华研究总结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后,典华才从“一瞬万年”的状态惊醒过来。
典华刹那之间,自然而然的拥有了风水相关的超凡知识,典华将其直接定义为:“风水秘术”。
典华整理好这些知识之后发现,这个知识并不是万全的,不能让他在点化之后就可以学会有关风水的所有知识,而是在原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出了相应的理论和规律,拥有了风水相关的新的成体系的超凡知识。
有了这些理论和规律,有了这些成体系的知识,就算遇到了没有见过的涉及风水的事物,他也可以运用这些规律和理论知识推导出来。
以数学为例,就是你学会了这些数学分式和公理,然后就可以运用它们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了。
典华想到的第一个例子就是小时候做的小学应用题,那些应用题很多都是生活中理想状态下的数学问题,好像学会了数学,在生活中可以全知全能了一样。
“记住了知识,并不意味着完全掌握了这些知识,而是有了解决这些风水相关的现实问题的理论依据,要想完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
否则,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有了这些知识,典华想立刻应用它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于是迫不及待的走上了院子另一边的观台。
道观的院子里在两个显眼的事物,各自占据了院子的“半壁江山”,一边是槐树,另一边观台。
这个观台是由砖石垒砌而成的梯形体。典华沿着台阶一步步的登上了一丈多高的观台,举目四望,首先入目的是济水河,想来这也是道观为何建造在济水岸边的山丘高地之上的原因,便于时刻观察济水。
这是一千多年来道士的职责所在,也是道观这个道士的工作场所建立的初衷。
因为道士的这个本职工作,才让道士拥有了神秘色彩,才有了后来道士的风水之术。
现在典华用它来看风水,倒也是相得益彰。
拥有阴阳眼之后,典华并没有开发过它,只是在遇到鬼祟的时候被动的运用过它。现在拥有了风水相关的超凡知识,甚至这些超凡知识在“一瞬万年”的状态中就是主要依靠阴阳眼的运用才能成型的。所以典华虽然现实中是第一次主动使用阴阳眼观看风水,但是运用起来一点也陌生,反而是十分熟捻,经常使用的样子。
阴阳眼可以看到阴阳二气,但是并不是开了阴阳眼之后就可以看到所有的阴阳二气。就比如水蒸气,我们肉眼可以看到刚刚成型的白色的水蒸气,但是水蒸气分散融入空气中了,我们就看不到了。
空气中一直存在水蒸气,但是我们也没有时刻可以看到空气中的水蒸气。
这个道理是相通的,空气中肯定存在阴阳二气,但是典华看不到空气中的阴阳二气,就像是看不到“消散到空气中的水蒸气”一样。
不过若是水蒸气遇冷化为云,化为水,甚至化为冰,肉眼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到了。
阴阳二气也是同样的道理,阴阳二气的其中之一“气”在特定的“地形”中大量的汇聚起来,形成“云气团”,甚至遇到契合的灵魂而有了形体,如形成了“鬼祟”等形态,就可以很容易看到了。
现在典华观察的就是阴阳二气所形成的“云气团”。
根据典华所学的风水知识,水为阴,山为阳。开了阴阳眼的典华看着济水河,可以明显的看到依托在济水河中存在的条形“阴气团”。
转眼南望,济水县城南边不远的幽山支脉就是一个呈山形的“阳气团”了。
再看济水县城,是一团斑驳不纯的“阴阳混合的大气团”,表面看去八成以上为“阳气团”,斑驳处的里面个别地方呈现为一块块分裂各处的“阴气团”。
根据典华所学的风水知识的定义,人的生气为阳,死气为阴。活人以阳气为主,死后才全部转化为死气,以死气为主。
阴阳二气并不是“死的”固定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这正好对应“风水秘术”中的“风”“水”二字,即流动,即变动。
有时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比如正常状态下的“济水河”的“阴气团”,“幽山支脉”的“阳气团”,健康之人的“阳气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