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江临时朝廷的建立,不出意料地引起了曹方的激烈反应。谏议大夫王朗由许昌急赶至庐江,代曹操传书,严“令”
大哥以最短时间解散“伪朝廷”,上书请罪,并奉还伏和天子印玺。这王朗倒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胆气极大,居然当着大哥和我方文武百官的面,直斥大哥“妄立朝廷”是为祸乱社稷的谋叛之举,道若不能幡然悔悟,日后必将遗臭万年。但是,他的这一言行,很显然是引火上身。徐庶、诸葛亮、蒯越,甚至许靖等人,无不是舌辩高手,当场对王朗的谬论进行了无情的驳斥。
一时间,朝堂之上激辩如潮。很可惜的是,王朗还不具备“舌战群儒”的本领,很快就在诸葛亮的连续几个软钉子下,硬生生被“刺”的哑口无言。让“观战”的我颇为感到遗憾的是,今时的诸葛亮似乎还没达到传说中能“骂人于死地”(“骂死王朗”是演义中的情节,大家就不必深究了&的境界,虽然让王朗面红而赤,颔下胡须几乎被气得翘起,但他最终总算是平平安安地离开了庐江。其实,自在庐江建立临时朝廷的那一刻起,大哥就已与曹操彻底地翻了脸,彼此间再无任何情面可言。而在此之前,因孝献皇帝(汉献帝的谣号)在许昌,至少在表面上大哥要服从那些明出天子、实系曹操的政令。
而且,许多时候在任命军政要职是,大哥也必须向许昌上书。但随着孝献皇帝的驾崩、临时朝廷的建立,这最后一层面纱也被彻底地揭去。以曹操的智慧,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他之所以仍派遣王朗前来庐江,实际上也是被形势所迫不得已采取地措施……派出使者而未能取得成功,只能说明曹操已经彻底失去了对大哥的约束力,联系起先前双方的关系情况,这并不算得什么;但如果眼睁睁看着另一个朝廷建立起来,却连半点反应也没有,那便很容易给世人造成曹操已经默认庐江朝廷存在的事实,这绝对是曹操所不愿意见到。所以。说到底。王朗庐江之行的结果,其实双方早就已心知而肚名,却仍然要做这样一个形式。相比起曹操的激烈反应,北方各州郡的士人对于庐江临时朝廷的建立。以及大哥就任大将军、大司马之事并没有那么反感。虽然也有一部曹操地“御用”文人著文大肆攻击,但更多地士人反应比较平淡而荆、扬、交三州的士人。则以一种近于欢呼雀跃的态度,表示了对庐江朝廷的认可。若非仍是处于国丧期。恐怕大江南北都会鼓炮齐鸣,张灯结彩来庆祝了。在这段期间内,庞统从襄阳连续传来了几封文书,有些与荆州地军政事务有关,有些则关乎到张鲁那边的情况。我返回扬州后地第四天,庞统就赶到了襄阳,并在黄忠和马良的协助下,总揽起了荆州地军政。在致力于弥补各郡县先前因战乱造成损失的同时,庞统也在防务上狠下了工夫……修复城池,整顿兵员,安排细作紧盯汝南、南阳曹军的动向……总之,荆州的一切皆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而有关张鲁那边的情况,庞统特别提到……进犯江州的益州军大将张任,连续给予张卫以重创,但就在行将破城之际,却突然解除了围城,开始向江阳方向后撤。联系上刘璋四日前遣从事王累至扬州吊唁孝献皇帝之事,张任的撤军也就情有可缘了。很明显,刘璋短时间内是不想与我军交恶了。当然,刘磐、陆逊、吕蒙的武力威慑,在其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而张鲁也派遣了阎圃为使赶来扬州吊唁天子,同时也是为向大哥一道感激之意,并表达出了加强双方关系的意向……由于荆州方面一时风平浪静,我也就安心地呆在了庐江,一则为协助大哥安定局势、处理事务,二则也是为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履行我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职责,好好地补偿一下蓉儿和孩子们。
征西将军府,内院庭园之中已经进入隆冬时节,寒风吹去园林中的一望绿色,放眼多半是枯黄景象,惟有那一小片的梅花林展现着难得的花白叶绿之色。淡淡的香气随着爽净清凉的风荡漾,颇有一番怡然之意。握着那宛如温玉的柔夷纤手,我半拥着蓉儿缓步于梅花林中。虽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蓉儿那清新淡雅的气质却丝毫没有褪去,岁月也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任何痕迹。乍看上去,已过完24岁生日的她,犹似当年初见时一般,只不过多了几分成熟风韵。
“夫人,记得六年前,也是在这样的一片梅花林中……”
我停下脚步,带着回味之意,低头对怀中玉人说道。梅花正是蓉儿最喜欢的花,所以由寿春搬迁到庐江后,在新府邸内我也特地命人栽上了一片梅花树。
“恩……”蓉儿泛出一丝轻笑,似水的明眸变得朦胧起来,似乎在回忆当年的景象。
“六年了,连苞儿和星彩都已经五岁多了……”面带歉疚之色,我低声说道,“这六年里,我们总是聚少离多,苞儿和星彩也多半是靠你一人来抚养……我实在是亏欠你太多了。”
不知为何,看到那如雪的梅花,竟让我想起了天子大祭时那白幡如林的景象。贵为一朝天子,居然死得那么凄惨,不由得令人感叹生命无常。生在这乱世之中。谁也无法确定自己会何时死去,尤其像我这样的统军将领,更是随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