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桓老将军太心急了,出发的太快了,别人就算是要送出书信,以现在的交通状况来说,从建康到荆州,总也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这还是快马加鞭的前提下。
结果呢?
你桓老将军并没有收到徐羡之的书信就这样兴冲冲的拉着大队人马奔赴建康,等进了城,不了解城里的变故,那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居然还掉头埋怨起别人来了。
简直是滑稽可笑。
但是,就算是桓老爷子有埋怨,徐羡之也只有受着的份,怎么,他还能反抗吗?
桓冲对他可是有知遇之恩的!
那荆州高手如林,人才济济的,他徐羡之能够有今天的排面,都多亏了桓冲的慧眼就是相中了他。
这才让他的起家之路比别人要超前许多,就这一个好处,也足够徐羡之记一辈子。
桓冲呢?
也是个乐观开朗之人,别看一开始走错了地方,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小小的失误就气急败坏,而是笑呵呵的就调转了方向,奔着正牌琅琊王府而去。
口中还念念有词:“稚远小子发达了!”
“居然建了这么大的宅院。”
别人提醒他让他低调一点,桓老爷子是一句话也听不进去。低调做什么?
俺老桓就是这样的气质,不服可以来较量一下啊!
再说了,别看桓冲一副无所谓大老粗的模样,其实,他老人家是大智若愚,有一半都是装的。
他能不知道一个精明神武的将军应该是什么样吗?
他能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一个常胜将军吗?
其实,这些道理他也都懂,也不是不能做到,尤其是年轻的时候,他也曾经是有抱负的人。
但是,后来,看透了大晋朝廷的真面目,桓老爷子就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线。
一条让自己更加轻松愉悦的路线,他可不像桓伊他们,他们还都是年轻人,心思细,心眼窄。
很多事情还看不开,还会郁闷。
你看看桓老爷子,早就已经想开了,这种是非看淡的性格就是他的伪装。
要不然,你让朝廷如何看他?
他早就看出,谯郡桓氏不能再重复桓温走过的老路,不能再和中枢朝廷对抗,这样是没有好处的。
况且,也不能真的打得过。
所以,只有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可是,桓氏一族的老底又比较臭,无法获得朝廷的信赖。
那么想要求的生存,只能尽量装傻。
难道,你以为,朝廷喜欢看到荆州的将领精明强干吗?
不!
他们不需要!
老实说,像是桓冲这样迷迷糊糊的将军,或许在荆州还能存活的时间更长些,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一旦他变得骁勇善战,那朝廷就不会留着他了!
这是朝廷对荆州一系与生俱来的忌惮心理,尤其是出自谯郡桓氏的这一支,就更是没有振作的必要。
因为,朝廷一向厌恶桓氏一族,他们家族当中如果出现什么能人的话,必定会遭到朝廷的怀疑。
别说是统兵了,好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展开,估计就会被朝廷想个办法修理了。
对于朝廷来讲,实际上刘牢之那样的白衣起家的将军才是最好的选择,王谧这样的世家子弟自然也不在选择之列。
刘牢之他们在朝廷上没有根基,也没有家族的支撑,对于他们来说,效忠朝廷,效忠司马家是当然的选择。
朝廷对于这些白衣将军自然是想怎么指挥就怎么指挥,相当的容易,也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
对谯郡桓氏可就不能同等待遇了。
众所周知,桓氏的势力就是属于自己的,想要调动荆州兵,朝廷说话都不一定好使。
要桓氏同意才可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桓冲可以在朝廷上有一点面子,朝廷对待他的印象也不错的重要原因。
那都是因为桓老将军积极和朝廷合作,没有任何不轨的行为,这对于大晋朝廷来说,已经是非常可贵的了!
要知道,大晋朝廷一向是很孱弱的,自从被几个乱臣贼子搅合了几番之后,那就更是虚弱无比。
为什么谯郡桓氏这样经常搞事情的家族,他们还能容忍?
那都是因为朝廷没有能力剿灭他们!
如果他们有能力,你以为,他们还会做这样的选择吗?养虎为患?给自己的境内安一颗大雷?
还不是因为自己菜?
要是铲除了荆州势力,那就等于是削去了自己的一支臂膀,等于是自断武功,而舍弃了荆州势力,朝廷也无力再培养出一支新的力量取而代之。
所以,就只能由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