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了解西方文明,看到这些建筑肯定会感觉震撼。
比如在黎巴嫩中部的贝卡谷地中,有座距今两千年历史的古罗马遗址:“巴勒贝克神庙”。
这座石头神庙非常巨大,即使跟现代建筑比,也算霸气侧漏了。
它之所以称之为“神奇”,是因为它有不少巨石非常沉重。
如主殿“朱庇特神殿”的基石,最轻的也有吨。
在神殿里面,其中有一块叫“南方之石”的巨石,高4.26米,长21.3米,宽3.04米,重量更是达到了1240吨。
其次是一块叫“孕之石”的巨石,重达1100吨。
在这些巨石下面还有较小的7块巨石,每块估计都有350吨重。
不仅如此:神庙门口还有一块1650吨的巨石。
很多人对一千六百吨,八百吨,350吨这些数字没有什么概念。
那么举个例子,在故宫保和殿后面,有一块御路石,称之为“云龙石雕”。
它长16.57米,重约250吨。
当年为了把它从70公里外的房山运到了城里,使用的是洒水结冰,再在冰橇前方再次洒水,使冰面上形成水膜。
这样才能以最小摩擦力的状态下,一寸寸的拖行。
据明朝史料《两宫鼎建记》记载,西元1420年,我国古人为了运输这块巨石,动用了2万民夫。
其中还使用了1头骡子(累死无数),200辆16轮大车。
最后花费了十一万两白银……中西方对比一番,感觉明朝弱爆了?
但500年前的明朝,其技术条件和财力,真的不如两千年前的古罗马人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了解一下“马挽具”历史:
在公元8世纪前,西方驾驭马匹的惟一手段是“喉-肚带挽具”。
这种方法有一个很大的弊病,皮带特别容易勒住马的咽喉。
马用力越大,皮带会将咽喉勒得越紧,结果自然会使马窒息。
这种现象在骑兵作战时,表现得更明显。
不论马和骑手多么好,远距离骑马都会遇到严重的障碍。
而劣马则不仅容易疲劳,而且会闷塞至半死。
直到6世纪,随着匈奴人入侵匈牙利,“胸带挽具”这一先进的马挽具,才由中亚传入欧洲。
公元568年,阿伐尔人入侵匈牙利时,将我国胸带挽具和马登传入欧洲。
至公元8世纪后,欧洲普遍用上了这一先进马挽具。
公元前1世纪,我国古人又发明了“颈圈挽具”,一千年后再次传入欧洲。
在“颈圈挽具”的基础上,我国古人又双叒发明了“肩套挽具”。
这种更简单实用的挽具,将在颈圈的两侧的挽革直接拴到车上,直至今天仍在世界普遍采用。
根据上文我们能够想到:用古代欧洲的马挽具,马会出现好几种情况。
首先因为勒紧喉部,而疼痛罢工;
其次,使马颈部受伤窒或息。
正如李约瑟所说:“(古代欧洲的)项前肚带挽具不可能拉近代的车辆,即使是空车。”
陈文哲特意查了一下,近代欧式马车有多重?约六百斤至一吨。
那么15世纪的我国,在拥有人力物力和最先进的挽具的情况下,运输250吨重物都很艰难。
而欧洲人在8世纪前,他们的马连600斤—1吨的重物都难以拉动。
请问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神庙,如何运输350吨,500吨,甚至1650吨的石块?
它的运输能力,是以哪些先进技术为基础的?
这些西方石质古建筑,看起来震撼人心。
但一个小小的马挽具,就能点到它们死穴上。
顺便,再把这个问题甩给各国的神奇遗迹。
如:玛雅金字塔,石块平均2.5吨重,最重达16吨。
英伦巨石阵,每块约50吨。
古罗马引水渠加尔奇桥,最重5吨。
古埃及金字塔,最轻1.5吨,最重160吨。
古希腊神庙,单块石头,约10吨。
秘国的普玛彭古神庙,最重石块130吨。
智国的复活节岛石像,20-90吨。
土国哥贝克力石阵遗址,石块平均50吨。
那么问题来了,谁能告诉我们,在我国马挽具于向世界传播之前,这些远超当时运输水平的巨石是如何运输的?
如果你非要相信它们是古迹的话,肯定是想不通的。
但其实只要把“古”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