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即便是秦尧都没有想到,这反重力飞行器居然有这么大一个优弊端。
之所以说这种现象既是优点又是弊端,因为它这种反磁场的作用会对飞行器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避免了硬抗冲击对飞行器包括操控人员造成损伤。
弊端就是这种现象如果处于混战状态的话,那对飞行器的把控就会造成很大困难,甚至是无法稳定航向和角度。
试想一下,如果是漫天飞行器穿插混战,到处都是不断出现消失的混乱磁场,那这反重力就会导致操控员无法稳定飞行器正常作战。
一个拥有超级科技水准的星际文明,它们打造的飞行器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问题呢?毕竟这不是运输飞船,它是战斗飞行器,有这个问题存在岂不是说它无法正常参加战斗?
正思索间,秦尧的精神猛然一震,因为就在菱形飞行器这完不受控的避让动作中,有六架因为失控发生了碰撞,就连显示屏上都能看到飞行器外壳机体上因为撞击出现的裂缝了。
六架飞行器先后以各种姿态摔下了高空,坠落过程中还接连撞毁了几栋低矮的建筑,之后就是接连的自爆。
还没等秦尧发布任何应对指令,另外又有七架在失控过程中被三角形飞行器趁机给打了个对穿坠毁。
转眼间损失了十三架飞行器,这令监测中心的秦尧和军部指挥大厅里的龚云都很意外。这说明自己这种菱形飞行器的性能是赶不上对方的三角形飞行器的。
因为即便是在烟花绽放一样的环境中,三角形飞行器的一个平面上依旧喷发着三道蓝白色火焰十分敏捷的躲避着飞弹的袭击。即便是无法避开的爆炸也会被其外在造型卸掉大部分冲击力。
因为三角形这个形态无论哪一个面,哪一个点承受爆炸力,它都不是直角承受,而是钝角承受。这原理就好比一人用一根棍子去戳一个三角形,它会自转避开棍子传递过来的力量,而不是直接被向前推着走一样。
三角形飞行器还会因为受力位置的不同向着一侧转动卸掉绝大部分的冲击力,也就是说单单只是它这个造型就可以规避大部分的攻击力了。
不过这种性能差距也不算太大,或者可以说算是各有长处,如果这时候处在包围环境中的是菱形飞行器,或许它会像一个皮球在水中一样,虽然失控但也会随波逐流不会被海浪击碎也不一定。
三角形飞行器这种规避能力也不是所有的攻击都能规避,就好比几乎所有外星飞行器都在采用的线性攻击武器,它的规避能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无效,这一点从第一波偷袭直接被摧毁六十架上就可以看出来。
飞行器无论是什么外在形态,它的武器都无一例外的被设计在了飞船内部,为了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这些发射口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从机体内部探出来。
也正因为这种设计,注定它不可能装载范围性武器,就比如战斗机携带的飞弹那样一打一大片。它只能装备攻击面狭窄攻击力绝对恐怖的线状武器。更因为它的承载力不会搭载动能武器。就好比战斗机上的机炮发射的子弹,它只能装备光束武器。
对于星际文明而言,这才是飞行器所需要的。因为星际战争的话,战场绝对是非常辽阔的,范围性武器根本就毫无用处。反倒是这种攻击面狭窄穿透力巨大的光束武器更合适。
秦尧推测,真正的外太空飞行器一定是有防护罩的,地球上这些外星基地本身是拥有防护罩技术的。但却无一例外的都没有给自己的飞行器加装防护罩,应该是这防护罩的耗能巨大,小型飞行器不具备那么大能源供给能力,无法支撑防护罩的消耗。
战场上,重新恢复稳定的菱形飞行器重新调整了姿态,开始针对三角形飞行器进行反攻。不过再也没有靠近爆炸范围,只是在外围进行远程突袭。
而伴随着宛若流星火雨一般坠落的战机,蚁多咬死象的效果终于开始显现了。三角形飞行器开始尝试摆脱这种蚁多咬死象的局面。毕竟即便是再抗揍,人类战机这种攻击力再弱,量变久了也会引发质变。
战机群也的确是拼了命了,在他们下方就是正在被成片成片摧毁的建筑,成群成群的人类。这些战机驾驶员一开始还服从命令,尽量保证自己的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个小时过去了,地面上的损失越来越大,伤亡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些战机驾驶员逐渐都红了眼了,开始对指令听而不闻,只图给对方造成更大伤害,一些本应该规避的冒险行为开始出现。
这种行为虽然说增大了战果,但自身的坠毁率也在极速攀升。加上宛若流星雨一般遮蔽天空升空的地面飞弹,整个场面很快成为了不计代价不计敌我的攻击模式。
虽然说战机群的攻击方位依旧是三角形飞行器的上方。从上往下打。但是毕竟还有不少飞弹在穿过战争空间的时候没有遇到物质阻碍爆炸,对于这些飞弹就要靠战斗机将其摧毁了。
作战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