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上皇后这么一说,皇帝又想起了被他调出京,查边的九省统制王子腾和贾家的关系,说起来,王子腾还是元春的舅舅呢。这么看来,贾家虽然不争气,但是倒有两门好亲戚呢。

    皇帝见上皇后如此不遗余力的为元春争取,他知道,今日上皇后若是不达目的恐不罢休,因此他道:“要这么说,封元春为妃倒也使得。原本儿子已经拟定好了人选,如此一来,少不得变动一番,苦了那几个从潜邸就跟随儿子的老人了,少不得要委屈她们其中的一个了。只是母后,这事虽然已经定下,但是在儿子没有宣布之前,还请母后帮着保密,毕竟元春的功劳不好对外说,若是被人知道她一个小小的女官被封为高位,朝内外恐有反对之声,到时让儿子为难。……”

    上皇后点头,道:“这个哀家知道。”生米煮成熟饭,朝内外纵有异议,也不好反对了。虽然后宫妃嫔比不得皇后,可是也不是轻言废立的。元春的事情说妥了,皇帝又陪上皇后说了一阵子话,这才退了出去。等皇帝一走,元春从外面进来,上皇后道:“皇帝已经应允会给你个妃位。只是因为你一个五品的女官,一下子就成了皇帝身边从二品的妃子,恐怕朝野会有反对之声,因此皇帝的意思是暂时不向外公布,等颁布了诏书,事成定局后再说。这样一来,纵使朝堂内外有异议,也不好直言反对。”

    元春扑通一声跪在上皇后面前,咚咚咚,真心实意的磕起了头,道:“奴婢谢过上皇后的天恩,上皇后的恩德,奴才粉身碎骨也无法报答。”上皇示意身边的宫女将元春扶起,笑道:“没什么好谢的。你救了哀家两次,又是从哀家身边出去的,位份低了哀家也没有脸面,所以哀家给你讨个妃位理所应当。”抢在张口欲言的元春前面,上皇后又道:“哀家也不图你的报答。只要你到了皇帝的身边,好好照看皇帝就行了。”

    且不说元春怎么在上皇后面前表忠心,单说皇帝刚一出上阳宫宫门,就吩咐道:“小唐,你给我打听清楚,这个元春到底给我母后吃了什么迷魂汤,让我母后这般不惜气力的为她讨要妃位,连多少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搬了出来。”若只是喜欢元春,也没必要为她做到如此地步。

    唐公公答应着,回头忙去了。没几天,就把事情查了个清清楚楚。原来前一阵子上皇后病重,太医过来诊治,开方吃药,却迟迟不见好。因唐陈藏器所撰《本草拾遗》上记载“人肉可治嬴疾”,所以元春想着割肉做药引,为上皇后熬药,被太医劝阻,说是上皇后的病虽重,但还不至此,只是元春到底以割血为药引,从而“治愈”了上皇后。

    皇帝听了唐公公的禀报,冷笑一声。割骨疗亲固然被传为美谈,但是人们称颂的是其孝行,对于其医病之说,唐后著的医书屡有辩驳,称其为“荒诞之言”。当年义忠亲王早就有不轨之心,觊觎大位,为什么上皇屡屡容忍,直至到其不可收拾的地步,才着手收拾。并不是上皇想让其做大,而是不得不如此。因为义忠亲王在中宗病重时,曾割肉为中宗治病,虽然并没有治好中宗,可是其孝行却赢得了满朝文武的赞誉。

    所谓百行孝为先,本朝自定鼎之初,高祖及太宗便接连下诏,确立以孝为治理天下之国策,讲的是以孝事亲,以事亲事天子。不孝以其“亏损名教,毁裂冠冕”别列为“十恶”重罪。义忠亲王的孝行正是满朝称赞的时候,上皇这边不仅不将其孝行传播天下,反而缉拿问罪,岂不让人怀疑上皇的用心?上皇本就是爱名之人,自然不肯自毁声誉,因此只能从医道上入手,一点点的消除义忠亲王割肉疗亲的影响,然后再铲除他。

    当年曾有一名屡试不第的贫寒举子因为割肉疗亲其孝行被州府报了上来,上皇不仅大肆表彰,传扬天下,并授予他从六品泉州市舶使一职,负责海贸。三年任满,当年生活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一辆租借来的牛车装满部家当上任的举子离任时,宦囊丰厚到二十辆马车都拉不了。上皇将这名举子罪行发布天下,并言道“君乃读书明理之人,非愚昧不堪者,尽知‘割肉疗亲’非药之道,还有此举,原是为名博利。只是《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君此举,为其私利,罔顾孝道,并陷长亲于不义之地,乃十不赦之大罪也。”

    这么些年过去了,上皇的评价依然言犹在耳。此事后,割肉疗亲再不被人所传颂。因上皇和义忠亲王之争,这事也成了宫中的一个忌讳,无人再提。没想到,如今上皇还在世,割肉疗亲之举竟然再度上演,而上皇后竟然是置身其中,并对此举大为赞扬。真是愚不可及!

    皇帝无奈的叹叹息出声,难怪上皇后不讨上皇之欢心,若非世家权贵之患,就上皇后这般糊涂,后位必不保。“小唐,这事把它抹平,再找个人把消息透露给上皇后,让上皇后别在上皇面前犯忌讳。”虽说没有被废的太后,可是在上皇还在的时候,不讨喜的上皇后面对玲珑八面的贵太妃,到底是吃亏呀。他这个皇帝做的真是不容易,就没个让他省心的时候。

    至于元春,四妃之位皇帝早已拟定,而且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