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精彩免费!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
---------------------
安在涛笑了笑,随口就跟老太太聊了起来。老太太左右生意也冷清,闲着也是闲着,而一般来说,这种在街面上做小买卖的人多是比较健谈的,很快,两人就跟老太太聊得火热,而安在涛也如愿地从老太太那里得到了一些“第一手材料”。
然后安在涛又骑车带着夏晓雪跑了一趟交通局,从交通局新闻办那里弄了一些简单的数据,基本上就凑齐了这篇纵深报道的素材。
安在涛明白,这可以说是自己的一个机会。
按照前世的了解,杜庚还要在滨海主政长达十年的时间,拆掉高架桥建设立交桥乃至一条海滨大道,是他为政滨海的第一项政绩工程,他自然是非常看重。但尽管高架桥的弊端非常明显,可因为是前任书记高洋所建,他就算是有拆的想法也不能直接说出来,所以必须要营造出某种高架桥阻碍经济发展、影响交通安的舆论环境来,从而为他拆桥的“决断”做好思想铺垫。
这其实是很常见的政治手腕,但问题在于,目前很少有人能够“体察”到杜庚的这一思路。而他又不能直接说,所以才在外宣报道上让市委办主任宋亮发出了很隐蔽很暧昧的暗示。
这便是一则小新闻折腾了马晓丽和滨海晨报好半天的关键。否则的话,堂堂一市书记,又怎么会如此关注一则新闻报道,搞得如此兴师动众小题大做。
所以安在涛的稿子很快就切合了杜庚的意图,这才又有了安排安在涛继续做后续深度报道的批示。而安在涛的这篇稿子,只要继续沿着“批判高架桥”的思路写深写细就完可以达到杜庚的心理要求。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篇纵深报道必将因为市委书记的批示而在滨海所有报纸上进行同步发表。
保守地看,安在涛会因为这篇报道而在滨海媒体界崭露头角,声名初显;而乐观地说,也没准他会因此获得杜庚的赏识,从而为将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
……
安在涛跟夏晓雪又去滨海最大的商场逛了一会,才恋恋不舍地分手。而分手之后,安在涛才慢腾腾地骑车去了报社。
回到报社,大约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他就炮制出来一篇1200多字的通讯报道。其间,他洋洋洒洒地将高架桥的诸多弊端罗列来出来,譬如小贩的抱怨没有顾客,譬如商铺老板感叹“高架桥旁边一天到晚不见阳光,汽车尾气熏得整天不敢开窗”……同时,还将从交通局弄来的最近几年发生在高架桥之上的车祸次数、死亡人数、经济财产损失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写入报道。
总之,将高架桥写成了一个“祸国殃民”的大祸患,拆掉高架桥是民心所向,必将推动经济发展云云。
望着打印出来的稿子,安在涛非常满意。他觉得自己最后一段简直就是点睛之笔。
“高架桥对城市景观的破坏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大规模经济开发年代,人们在城市建设上重速度和效率、轻自然和人文环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凡是交通紧张的交叉路口都想用高架桥去抵挡。结果,城市整体布局被割裂,充斥城市的高架桥像一个个庞大的‘灰色怪物’,严重破坏了城市的协调和美感,降低了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所造成的“无形破坏和损失”难以估量。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
……
这是副总编刘琦亲自抓的深度报道,原本无需新闻部的领导审稿,如果真是一个刚毕业不通世故的大学生,还真会直接拿到刘琦那里去。但安在涛岂能这样,他拿着写好的稿子,微笑着送到了业务副主任的张纲面前。
张纲眼中闪出一丝赞赏的光芒,也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小安啊,先放在这里,你也忙了一天了,先去休息一下,等会我看完就给刘副总送去。”
安在涛转身而去,嘴角露出了一丝古怪的笑容。
他明白,张纲未必会看,但张纲却一定会将之偷偷拿到黄泽名那里去。别人或许不清楚,但他却知道,张纲是黄泽名的人,这种市委书记亲自批示的报道,黄泽名必然是会关注的。
原本,他是可以直接送到黄泽名那里去的,因为黄泽名即是他的师长,也是他的伯乐,更是他在官场之上的引路人。对于黄泽名,他心里怀有深深的感恩之心,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但如此一来,势必会让刘琦心生不满,不如借张纲的手转达。
他虽然不怕刘琦,但也不犯不上刚来报社就竖下这么一个高层仇敌,尽管他很讨厌刘琦的为人。
果然,安在涛眼角的余光发现,张纲捏着那篇稿子匆匆忙忙地去了六楼。安在涛嘴角的笑容越加的深重,他长出了一口气,径自出了新闻部的大办公室,百无聊赖地坐着电梯去了10楼报社的图书室。
对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