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洲一案,杨浩也是因此名声远扬,只是那时节没有报纸电视可以传播声像,江淮一带的人俱是只闻其名,不识其人,如今杨浩冠戴整齐往船头一站,再有张牛儿为他唱名,那些人才知道眼前这人就是钦差副使杨浩。
船头那个矮胖的官儿忙不迭拱手施礼:“原来是杨院使当面,下官盱眙县令云天笑,见过杨院使。”
岸上那官儿听得分明,当下顾不得脚下泥泞,忙也上前两步,踩在淤泥里拱礼道:“下官淮阴县令李安,见过钦差杨院使。”
杨浩一听更是诧异,这两个地方儿现如今都是大宋的辖下呀,同为大宋之臣,这两位县太爷明火执仗的这是在搞甚么东西?
杨浩惊奇地看看这两位县令,说道:“原来是盱眙县令和淮阴县令当面,失敬失敬,二位大人因何聚众斗殴,也幸亏是在这山野之中,若是被寻常百姓看见-,岂不有失官体。
二位大人到底因为咎故起了争斗,可告之本官否?”
船头那微胖的盱眙县令云天笑听了愤愤然地把那双天生带着一份喜庆的弯眉一扬,拱起手来大声说道:“杨院使有所不知,我盱眙县今年先旱后涝,是故所邑产出不多,朝廷钧令颁下,着令各州府县尽快筹粮,下官为此焦灼不已,只得多方筹措官银,派人到淮阴境内粮米丰熟之处收籴。
不想他淮阴县得知消息,便着县尉率弓手乡兵手持枪棒四处拦截驱逐,不容下官所部在其境内装米斛。下官万般无奈,只得亲自赶来向百姓收籴粮米,事先也曾遣人持下官亲笔书信去向这位李县令求告,希望他慈悲为怀,念在同仁之”y,勿再派人阻挠。
不想他李安得知本县亲来,竞也亲自下乡率人阻挠,截我船只不许本县载粮往还,下官与他理论不得,不想多生纠葛,便带着收购的一批粮米匆匆逃至此处,终是被他截住不得走脱,淮阴县如此作为,实是太也无理,既然院使大人到了,还望大人为下官做主。”
岸上那位淮阴县令一听盱眙县令当面告他桧黑状,不禁气得跳脚,当即便跳上一架竹筏,那竹筏上以木架支起,载了许多米粮,旁边又尽是护卫的民壮,他一跳上来竹筏一侧失重,便向一侧一歪,亏得被人以竹篙赶紧抵住,这才没有倾覆。
淮阴县李安两只靴筒都灌满了水,一走路就突突地往外冒水,他也不管不顾,只是急扯白脸地叫道:“院使大人,盱眙县此言差矣。朝廷颁谕,淮东淮南淮西诸县,各须筹粮五十万石,这分明就是划分了地域了,他盱眙县凭甚跑到我淮阴县来购粮?
实不相瞒大人,朝廷匆匆下旨,所需籴米数目浩瀚,县府存粮有限,新米又尚未收割,本县也是手忙脚乱,虽说朝廷抑价,可是粮米价格还是有所增长,如今盱眙县再来抢粮,粮米价格一涨再涨,本县就要多出许多支用才能完成收购数ao下官以为,盱眙县应在其治内收购粮米,不可越界寄籴,既有分定去处,自合各行遵守。如今盱眙县越境寄籴,理亏在前,却来指摘本县,亏他也是读书人,如此碴倒黑白、指鹿为马,实是有辱斯文,既然院使大人到了,还官做主。”
“这个……”杨浩没想到没有*商出来作祟,官员们却又摔出这一么一档子事来,刚一犹豫间,盱眙县令振振有词,又是一番之乎者也,慷慨陈辞,有理!有据,听得杨浩频频点头。
淮阴县令一看杨浩意动,不禁大急,赶紧又将自己难处一一倾诉,说的真个是听者伤心,闻者落泪,尤其他是淮阴父母官,更是说的理直气壮,杨浩听他所言,果然难处甚多,说的也是极有道理。
盱眙县云天笑一见,气极败坏地爬上杨浩的船,扯住他袖子便说起自己冤屈起来,他这儿正说的唾沫四溅,淮阴县令李安也爬了上来,扯住杨浩另一只袖子不甘示弱地与他分辩起来。
杨浩听得一个头两个大,这两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是为了完成自己使命为朝廷筹粮着想,想要让他拿出个公平办法,一时之间哪里拿得出来?
杨浩却不知,这种事情本就没有绝对公平的办法,朝廷给各地官府下达的收购任务虽然也照顾到了他们治内的农业规模、灾旱情况,但是毕竟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欠收的府县想要完成任务,除非竭尽所能地搜刮本地百姓的每一粒存粮,否则只有越境寄籴。而其他府县的官员要完成自己的收购任务,还要尽可能的节约花销,那就只能禁止其他府县越境竞争,这是一个根本无法两的难题。
这个问题困扰了大宋朝廷几百年,从北宋到南宋,每年都有府县之间的这种罗园官司打上朝廷,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朝廷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时而允许寄籴、时而遏止寄籴,政策上也是摇摆不定。
后来的苏轼、朱熹做地方官的时候,都跟邻近府县打过这种笔墨官司,这两位大学问家文笔好,写状子写得有理有据,可是官司打到朝廷,朝廷最后也只能是和稀泥了事,杨浩又怎么可能拿得出好办法?
“两位大人,两位大人消消气、消消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