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改革开放的顺序上<a href="" target="_blank">来</a>看民营企业,也很有意思。中国民营企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序从一些沿海地区开始发展的,沿海地区的地域特征和地域文化对其也很有影响。最早的民营企业,比较集中的当然应该是在特区,主要是深圳、广东、福建,这些地区的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以贸易起家。贸易,以及由贸易带动的简单加工业,是珠江三角洲民营企业的一种基本形式。有趣的是,在中国的鸦片战争之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也是从广州开始的,之后沿海岸线一路北上直到宁波。那时,广州的十三行是国内最大的贸易公司,家族靠贸易发家,成为中国首富,并晋身全球富豪榜。所以在广东的民营企业身上,体现出明显的贸易文化。<s>?99lib?</s>
贸易文化就是交易的文化。给钱就搞定,给多少钱,拿多少货,一把一利索,钱货两讫,一拍两散,贸易就是最简单的交易。早期沿海(广东、福建)一带贸易企业特别多,民营企业最崇尚的就是拿钱搞掂,以至于后来“搞掂”一词和交易文化渗透到大陆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由于临近香港,香港的制造业大量以“三来一补”形式(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生产”和“补偿贸易”业务)在广东、福建落地生根,这使得当地的民营企业从公司组织制度上,更多地受香港的影响。所以他们更早懂得股票,最先知道炒楼花,然后最先知道怎样开董事会。深圳合资企业最多,那儿最早有合资企业,有三资企业,所以广东又最先引进了所谓现代企业制度。这样造成了广东最先“觉醒”了私人财富的概念,也最先“觉醒”了私人消费,因此一开始大款恶性消费都是讲的广东大款。
所以民营企业一开始这三个特点,也就是说贸易文化——交易的文化,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私人财富和消费观念,都是从广东的民营企业发起的。也正因为这样,一直到现在,真正治理得好的公司,还是深圳的企业。万科等,都是国内各行业中最大的企业,他们实际上都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
类似的好企业比如李宁、康佳、TCL等等,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但往广东纵深里看,有一点就很不同了。广东内地,你看到佛山、中山,然后到番禺、清远、粤北,这些地方的人,就更多地跟传统文化有关了,他们较少受香港影响,更多依赖家族。这些地方出来的草根企业,几乎绝大部分是家族企业。另外,在这些地区,最基层的地方政府,如县政府、镇政府,甚至村委会,都很强势,它们孵化和扶植起一批后来很有影响的似国企实民营的企业,像容奇镇、三水镇,政府就是代表,科龙和健力宝就是它们的私生子。
江浙地区一向有两种文化传统。一种传统是在历史上,清朝以来的习惯,这个地方做小买卖的特别多,那犄角旮旯任谁都看不起的买卖他们都做了。浙江的许多民营企业仍然沿着这种传统发展起来,如现在的什么“纽扣大王”,“打火机大王”。浙江就有很多这种小的制造业,而这些小的制造业发展成像现在讲的“长尾理论”中的“长尾”,你看上去小,汇总起来就是巨量。所以这边的民营企业有制造业的文化,是传统的小作坊式的制造业。他们不是“三来一补”,一开始做的都是很土的小东西,他们的制造业文化中就没有办大企业的文化,都是做小企业、小制造业。这类小型的作坊式的制造业,几乎百分之百采取了家族管理的方式。
浙江的另一个传统就是从海上往外跑营销。在历<s>九九藏书</s>史上,也是自清朝以来,他们一直有出海的习惯,尤其是温州地区,国际营销的能力很强,他们在国际营销史上一直都是主打欧洲,所以意大利、法国,现在都是浙江人在那营销。民生消费品当中完全放开竞争的是小商品,目前主要是江浙的企业在做。电饭煲大王、豆浆机大王、皮鞋大王、衬衫大王,他们一直有这种很好的营销传统。这些“大王”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营销起家,然后延伸到上游的制造业。
由于长期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所以就闷声发大财,基本上这样的民营企业都不怎么声张,慢慢做,然后也不借钱,或者只是民间借贷,信用还很好。去温州那些地方借钱一定要当地大佬出面。我跟他们的商会领导经常见面,听说过那儿的信贷方式:比如在温州有10个大哥,这10个大哥坐下来喝茶,说我们要做个事情,需要一家拿多少钱;第二天大家就把现金拎过来,签个名就走了。这种信用关系非常好。
浙江最近有一个吴英的案子,一个20多岁的女孩集资,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很有意思,她给抓起来了,可没有一个人来挤兑。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地民间的信用关系一直很发达,农村信用